Skip to content

最大的謊言: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孔乙己文學”爆火之後,央媒就此發表了一篇名為《正視“孔乙己文學”背後的焦慮》的社論,借此規勸廣大青年放下架子,不要像孔乙己一樣被學曆的“長衫”束縛住手腳,而應該“靠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換句話說就是,該進廠進廠,該打螺絲打螺絲,因為工作沒有三六九等之分。

雖然該文對“孔乙己”的理解與其本身的內涵南轅北轍,但若僅從普世價值的角度來講,這句話說的沒錯,我們確實應該建立一個人人平等、沒有歧視的社會。但現實是,若拋開教育資源不均所造成的天然差距,工作本身就是有“高低貴賤”之別,而依賴工作為生的人自然會被“分成”三六九等。

這裏的“高低貴賤”並非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人格層麵,而是指收入、前景、工作環境、福利保障製度等可量化的指標,而這些則直接與工作者往後的財富、地位、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掛鉤。

2eee1166

當然,在現今世界中,無論什麽樣的社會,總會有人群的分層,沒有階層的社會隻有兩個,原始社會與共產社會,前者我們沒趕上,後者我們趕不上。

然而即便如此,在相對健康的社會中,各階層能獲得的工作也理應大致符合其社會預期。比如學曆較低者,要麽工作會較辛苦,要麽工作環境會較差,要麽收入會較低…這或許不是他想要的,但基本符合大眾認知與個體的接受範圍。

不過這裏需要注意的是,哪怕工作者學曆較低,但“辛苦、環境差、收入低等”也不應該同時存在,需要有一個補償機製,如果工作辛苦、環境差,那麽收入就得相應提高,如果收入低,那麽工作環境與社會保障就應該相對較好…總得有一項能夠吸引勞動力的流動。

也隻有這樣才能讓人願意接受並待在這個崗位,否則一個一無是處、人人嫌棄的工作自然會被認為是“低賤”的,三六九等與歧視鏈也會因此產生,在這種情況下別說大學生了,想去做的年輕人都沒多少。

幾天前的一條新聞也剛好印證了這一點:3月21日,河南鄭州大學95後畢業生靠“收破爛”月入五位數衝上熱搜榜。

a8e18b85

當事人在接受采訪時說:“以前也怕被身邊的人歧視,但當你的認知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這些就不再重要了。我個人認為提高學曆是為了提高認知,不應該讓學曆成為我們的枷鎖。”

且不論該事件是否有配合宣傳、故意演戲的嫌疑,單看她的感悟以及“傳奇”經曆,確實足夠勵誌,是教育大學生的絕佳樣板,完美詮釋了隻要肯放下身段,向下兼容,就能靠努力改變命運。

然而這個略顯誇張的橋段卻並不能真正說服大學生們,因為很明顯的一點是,她的工作完全符合上文所訴的條件:雖然整天與廢品為伍,工作環境差、風吹日曬,體力活,辛苦、五險一金自己交,沒有福利保障,但關鍵在於它收入高啊——去年8月才開始收廢品,短短幾個月便月入過萬,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財務自由”。

換言之,哪怕是收廢品,也需要高收入才能產生足夠的吸引力,如果去掉這項優勢,她還會去做嗎?或者說能堅持下來嗎?很顯然不會。

人是社會性的生物,自然會有對其社會定位的預期,當一個人寒窗苦讀十數載,好不容易拿到“敲門磚”,轉頭卻發現所謂的“讀書改變命運”是個笑話時,任誰都是無法接受的。

8615be55

如果讀書所能提高的認知僅僅是“不應該讓學曆成為我們的枷鎖”,那還讀書幹嘛,越早工作豈不是越好,不但沒有“孔乙己的長衫”之憂,還可以比同齡人提前數年到達終點。

然而,沒有人會主動選擇這樣做,因為事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因此,當代大學生所麵臨的真正困境並非是不願放下架子去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是不知道究竟能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以及怎樣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畢竟在如今的就業環境下,試錯成本是很高的,向下兼容不僅會導致回報遠遠低於預期,而且一旦選擇不慎過了擇業期,很容易陷入“經驗悖論”的尷尬處境,即需要專業對口的工作來積累經驗,但沒有經驗又難以找到工作。

這也顯示出我們的問題所在:明明清楚工作有三六九等,卻不願承認,不願通過一係列機製的調整來平衡差距,而是熟視無睹,閉著眼大喊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到了需要人才的時候就宣傳“讀書改變命運”,到了“招工難、用工荒”的時候就鼓吹“放下身段,努力才能改變命運”。

歸根結底就是,我隻負責鼓勵你去讀書、去進廠,至於能不能改變命運,怎麽改變命運,那是你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