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10餘省市政策鬆動 中國重回“刺激樓市拉動經濟”?(圖)

救,可能放大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劇矛盾,讓好不容易取得的調控成果功虧一簣;不救,考慮到房地產業對上下遊幾十個產業的影響,一旦房企出現大麵積資金鏈斷裂,對經濟的衝擊不言而喻。

沒錯,一些地方已經出台了幫扶房企的政策。

據不完全統計,近幾日已有無錫、上海、天津、南京等10餘省市發布各類涉及房地產的支持政策,政策鬆動預期顯現。

曆史的相似性總會讓人產生聯想。盡管全國仍然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之下,但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之後的樓市“爆發式增長”讓一些人開始擔憂,我們是否再次回到“刺激地產以拉動經濟”的舊軌上?

5cf26738ea4391985a922d1324f4ec53中新社發
馬剛 攝

不得不說,這個結論恐怕下得太早,也太草率了些。

“硬核”救市措施未出現

先看看各地已出台的幫扶政策。

江蘇省無錫市12日出台十七條政策措施,從放寬預售條件、保證流動性、稅收減免、允許延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等多個方麵支持房地產企業和建築施工企業。

無錫市規定,對已經領取施工許可證範圍內的樓棟,因疫情影響施工建設的,申請預售時調整為按投資額計算,預售部分完成25%以上投資即可。可申請延遲交地和延期繳納出讓金,最遲可於無錫市疫情防控一級響應措施解除後5個工作日內辦理。

再比如西安針對土地市場,為房企拍地減輕負擔。

西安市規定,疫情防控期間,新出讓土地原則上可按起始價的20%確定競買保證金,出讓合同簽訂後一個月內繳納土地出讓價款的50%,用地單位出具承諾書後,餘款可按合同約定分期繳納,繳款期限最長不超過一年。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也出台土地利用支持政策,調整土地價款繳付方式和期限。

上海新政規定,受疫情影響,未能按土地出讓合同約定繳付土地價款和交付土地的,不作為違約行為,不計滯納金和違約金,受讓人可以向出讓人申請延期繳付或分期繳付。

浙江省則一定程度放寬了商品房預售資金的使用限製。

浙江規定,疫情防控期間商品房預售資金中可用於前期工程費、管理費、銷售費、財務費等其他費用由總額的20%提高至30%。2020年6月30日前竣工驗收的住宅項目,可順延3個月繳納住宅物業保修金。

南昌市允許在土地出讓環節,延期簽訂成交確認書和出讓合同,允許延期繳納出讓金,允許延期開竣工,調整土地出讓競買保證金比例等。

深圳市則連續出台住房公積金新政,一方麵對疫情影響的困難企業在公積金繳存比例和繳存時限上予以支持;另一方麵規定,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住院治療或隔離人員等可以申請延長公貸期限、放寬公貸申請繳存條件等。

目前來看,各地政策相對審慎,主要著力點集中在為房企紓困、緩解企業流動性壓力、減少交付違約等方麵

,而真正對房地產需求影響較大的“限購”、“限貸”、房貸利率等核心調控政策則鮮有涉及。

從政策力度來說,各地政策仍然屬於因城施策的小幅調整,也並沒有突破“房住不炒”的紅線。

房地產“救”或者“不救”?

這其實是一個兩難題目。

救,可能放大房地產市場風險,加劇矛盾,讓好不容易取得的調控成果功虧一簣;不救,考慮到房地產業對上下遊幾十個產業的影響,一旦房企出現大麵積資金鏈斷裂,對經濟的衝擊不言而喻。

所以,我們目前看到的是各地小幅調整政策以對衝疫情對房地產市場的衝擊,但大麵積的政策鬆動並沒有出現。

1、 救樓市並沒有那麽迫切。

在此次疫情當中,受到重創的行業很多,穩定經濟也有很多優先任務。

盡管房地產市場同樣在疫情當中受到很大衝擊,但業內普遍認為,購房需求隻是延遲,並未消失,房地產企業隻需要努力維持現金流,靜待疫情過去,仍能實現業績複蘇。

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在部署經濟工作時,會議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減稅降費、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就業優先政策、支持中小微企業、釋放新興消費潛力、穩定外需等。

可見,這些才是現階段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任務,或者重點方向,而並非“救樓市”。

需要看到的是,當前的經濟環境、樓市發展階段已經與2003年之時截然不同,危機過後的市場反應也不可簡單類比。

2003年,我國房地產市場正處於市場化發展的起步階段,市場規模比較小,增長比較快。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去年房地產市場規模已達到2003年市場規模的5.1倍,銷售金額更在當年的20倍以上。市場規模繼續大幅增長的動力已減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目前房地產已對經濟健康發展產生了一定牽製作用。

其表現在於,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淨貢獻已由正轉負,高房價已對整體住戶部門的消費和生計形成“擠出”,房地產過度發展已經導致經濟結構失衡並阻礙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房地產風險是中國經濟的重要風險源。

倪鵬飛認為,近兩年的房地產調控剛剛取得初步效果。如果通過對房地產實施刺激政策,不但不能對衝經濟下行,還會使以上問題再轉向惡化。

當然,這不意味著應該對房企所麵臨的困境坐視不理。

2、確需關注房地產流動性風險。

受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1月末以來,中國逾千家售樓處關閉、施工現場關停,多數房企自鼠年春節以來銷售“顆粒無收”。

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4城在春節假期周(除夕至初六)零成交、較疫情爆發前一周環比跌93%,隨後一周擴大至27城零成交、較去年節後一周成交再跌95%。

房地產企業的自救手段相對有限。據克而瑞研究中心統計,1月末以來,有143家房企開啟線上售樓處,將營銷案場遷移至線上。但這對於促成成交的實際效果有限。

此外,2020年是房地產企業債務到期的高峰,房企流動性風險加大。

全聯房地產商會指出,房地產行業體量大,上下遊產業鏈長,若地產行業出現動蕩,上下遊產業鏈也勢必遭受不同程度的衝擊,並極易引發金融風險。因此,穩定住房地產行業的穩定發展秩序至關重要。

如此不難理解近期各地主要從緩解企業流動性壓力、降低流動性風險的角度出發,出台幫扶房企政策。

業內預計,後續將有更多城市二三線城市不斷跟進,出台各類政策保障房地產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3、應該警惕政策“踩線”。

由於地方政府的“錢袋子”直接係於土地財政,一直以來,各地都有較強的放鬆樓市調控的衝動。

特別是今年以來,疫情防控、幫扶小微企業、減稅降費等一係列行動,每一項都需要錢,這會使地方財政壓力空前加大,放鬆樓市調控的衝動也會更強。

但房地產市場不僅僅關乎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更關係到無數普通家庭數十萬億的存量杠杆債務,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過度刺激房地產所產生的後果難以估量。

去年年底以來,中央多次強調“房住不炒”的樓市調控主基調。業內認為,即便地方政府因城施策,適當放鬆部分政策,幫助房地產市場恢複元氣,但這一“紅線”仍然是不可突破的,“炒房”依然是政策嚴控的對象。

對於房價報複式反彈風險,倪鵬飛指出,疫情過後,銷售量會有較大恢複和增長,但是房價報複式反彈的可能性較小。中國房地產長效管理機製已經基本建立,能夠自動應對市場波動,在雙向調控的政策操作下,若城市房地產市場月度和季度波動超過合理區間,可能會受到國家主管部門和省市主管部門的約談和問責。

華客網:10餘省市政策鬆動 中國重回“刺激樓市拉動經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