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胡錫進:“丫丫”從友好使者變爭議焦點 這讓人遺憾傷感

旅居美國的大熊貓“丫丫”昨天回國,比近些年任何大熊貓出國遠行和回家的新聞都要轟動得多。之前“丫丫”在美國孟菲斯動物園受到虐待的傳聞雖經官方否認,但並沒有真正消解輿論圍繞“丫丫”狀態不佳所產生的心疼和悲情。

這當然是中美關係嚴重惡化,兩國社會在感情上越來越遠,大的互信幾乎喪失殆盡的結果。中國大熊貓在國外患病、死亡的病例都曾有過,就在今年4月,大熊貓“林惠”剛剛客死在泰國的動物園裏,但幾乎沒有引發什麽懷疑。而“丫丫”伴侶“樂樂”今年2月死在孟菲斯動物園產生的反響就截然不同了,後來中國官方也出麵證實“樂樂”就是死於心髒病。

大約2年前,“丫丫”和“樂樂”在孟菲斯動物園被拍到的一段視頻看上去疑似它們在乞食,當時引起了包括一些動物保護組織的懷疑。加上視頻顯示“丫丫”脫毛嚴重,“虐待”之說在互聯網上不脛而走。

盡管中國大熊貓被孟菲斯動物園虐待有違常理,但是這種擔心卻在互聯網上變得相當強烈和廣泛,因為大多數人並不會認真跟蹤關於“丫丫”的各種詳細報道,我們都會受那些符合我們對中美關係具體場景的影響。而那些在互聯網上流傳最廣的視頻和報道往往都是看上去“丫丫”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場景,官方的權威說法反而會被忽略。

比如老胡看到過一段視頻,孟菲斯動物園的一個男遊客,還有的說是飼養員,向“丫丫”投擲了一根硬梆梆的、沒有一片葉子的竹竿,他的女同伴喊道:丫丫,好好吃吧。盡管這可能是個別人的惡劣表現,但它很契合我們對當前情況下美國社會如何對待中國元素的印象。

當然了,越是中美關係出現了問題,越需要輿論堅守客觀和冷靜,我們可以用真實的細節對抗中美政治關係不斷惡化的趨勢。其實中國官方和主流媒體一直在恪守這樣的客觀和冷靜,他們給出了與網上傳聞不同的報道和判斷。

然而事情的大邏輯並非如此,而是反過來的。中美兩國社會如何相互看,首先由政治關係決定,不是細節影響政治,而是政治決定細節。設想一下,如果“樂樂”死了,“丫丫”病了,美國某個高官主動去孟菲斯動物園看望“丫丫”,代表美國對病中“丫丫”表達真誠的關心和祝福,還會有中國互聯網上的那些擔心和質疑嗎?問題是今天的政治氛圍下會有哪個美國的高官和重量級政治人物去趟中國大熊貓爭議的渾水呢?如果有誰會去趟,恐怕也不會是安慰式的,隻會是對抗式的。

“丫丫”2000年出生,2003年和“樂樂”一起被送往美國,當時的中美關係比較好,它們被視為中美友誼的象征。20年過去,美國對中國的整體態度變成排斥、打壓和敵視,大熊貓哪能承受中美交惡之重?於是“丫丫”的遭遇和中國公眾的擔心以及質疑成為中美社會迅速疏遠新的寫照。

不要給中國輿論單方麵扣什麽帽子,它是中美輿論在兩國關係惡化時代互動的一個側麵。換言之,美國輿論對中國有多麽不友好,中國互聯網上就可能在聚焦“丫丫”回國時出現多麽強烈的反彈。

“丫丫”當年的友好使者變成爭議焦點,這非常讓人遺憾,甚至傷感。真正錯的是美國那幫政治精英,是他們毀掉了中美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和相互之間的基本信任,製造了兩國社會不斷增加的互疑和對立螺旋。特朗普發起全麵對華貿易戰,拜登強化將中國確立為美國戰略對手的一係列加碼行動,改變了中美關係的基本場景和互視邏輯。那些美國精英真的是對好不容易形成的人類共同發展這一寶貴趨勢釜底抽薪,他們堪稱是全人類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