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美進口低成本“中國造”占比下滑 印台馬三地貨量升高

最新數據顯示,在西方企業持續將業務遷出中國大陸之際,在美國今年從亞洲進口的低成本商品中,中國大陸的比重預料將降至不到一半,甚至可能降到十年來最低水準,反映地緣政治緊張已影響美中貿易。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芝加哥顧問公司Kearney年度的回流指數報告顯示,美國努力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加上美國消費者對價格敏感等因素,導致美國貿易轉向亞洲其他進口成本較低的替代選項。

報告共同作者範登波切說:“到2023年底,中國占美國從亞洲低成本國家(剔除日韓)進口的比重,絕對會降至50%以下。”

美中互為彼此最大的貿易夥伴。根據這項回流指數報告,中國大陸去年占美國從亞洲進口製成品的比重達50.7%,但已遠低於2013年的近70%。

在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出口下滑的同時,越南過去五年對美國的出口大增一倍,甚至在過去十年大增兩倍。

在美國人消費的亞洲產品中,印度、台灣及馬來西亞的比重也持續升高。

西方企業把製造業務遷離中國大陸,一開始是受到美國前總統川普時期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課征懲罰性關稅、以及中國大陸勞動成本升高的刺激,但美中的貿易緊張在現任總統拜登上任後升高。

範登波切表示,華府新通過的法案,像是通膨削減法和芯片與科學法案,將持續吸引投資從中國大陸回流美國與墨西哥,例如半導體製造和電動車電池生產。

摩根士丹利在3月的報告便指出,中國大陸勞工成本提高、地緣緊張及人權議題,已鼓勵其他企業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美中“兩大經濟體的降低互賴,已導致關鍵製造業回流,以及來自中國的進口,移往東南亞國協、印度及墨西哥”。

貨櫃量也反映美國進口地的改變。加拿大物流科技公司Descates的資料顯示,中國大陸占美國整體貨櫃進口的比率,在去年2月攀抵42.2%的高峰後,今年3月降至31.6%。

印度的占比從去年2月到今年4月則稍微擴增到4.1%,泰國提高到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