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快看!18萬大數據:你的飲食偏好正改變大腦結構

飲食偏好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聯,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近日,國際期刊《自然》雜誌子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探討了飲食偏好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關係。

飲食偏好如何影響大腦?

20240505 17149702598971

這篇發表在《自然-精神衛生(Nature Mental Health)》的論文,分析了18萬餘人的飲食偏好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關係。

研究數據來自英國生物庫的181,990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70±7.7歲,57.08%為女性。研究者將所有參與者匯總為4種飲食偏好亞型:

亞型1.無澱粉或低澱粉飲食:很喜歡水果、蔬菜和蛋白質,但不太喜歡澱粉類食物;

亞型2.素食飲食:喜歡蔬果,但不愛蛋白質;

亞型3.高蛋白和低纖維飲食:超愛零食和蛋白質,但不愛吃蔬果;

亞型4.均衡飲食:啥都吃,不挑食。

與其他三種亞型相比,飲食均衡的個體表現出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與亞型4相比,亞型3在大腦中央後回等區域顯示出較低的灰質體積,而亞型2在丘腦和楔前葉區域顯示出較高的灰質體積。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了亞型3和亞型4之間的16個不同基因。

研究者分析幾種心理健康指標和認知功能評分發現,亞型4在焦慮憂鬱等心理健康問題上得分最低,幸福感最高,心理健康狀況最好。亞型2和亞型3在部分心理健康問題得分較高,幸福感則比較低。

20240505 17149702615244

不同飲食偏好也影響了精神障礙疾病的風險。以亞型4為對照,亞型2和3憂鬱風險分別增加18%和22%;亞型1和亞型3的中風風險分別增加13%和21%;亞型1/2/3焦慮風險分別上升9%、26%、23%;飲食失調風險上升尤其顯著,亞型1/2/3分別為86%、168%、96%。

不同人群各有飲食短板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指出,全球近20%的死亡與食物不健康有關,而不合理飲食是華人疾病發生與死亡的最主要因素。造成死亡的不合理飲食中,排前幾位的有高鈉飲食、多紅肉飲食、低全穀物和豆類飲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唐墨蓮表示,各年齡層飲食偏好各有缺點:

老年人

味覺敏感度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口味會變重,攝取過多鹽的幾率也隨之升高。此外,老年人咀嚼能力下降,增加了對蔬果等高膳食纖維食物攝取的難度。

20240505 17149702612026

25歲~44歲中青年

一方面,一味注重味覺享受而忽略膳食平衡;另一方面,因工作繁忙等外食增多,甚至要靠外賣解決一日三餐,長期攝入高油高鹽飲食,飯局、夜宵更是加重了腸胃負擔,從而導致該年齡層因飲食風險死亡的人數顯著上升。

兒童和青少年

挑食現象較普遍,孩子大多只愛吃肉,不愛吃蔬菜,常吃含糖零食和超加工食品,不僅影響營養攝入,還會導致脾胃失和、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健康飲食結構有5個指標

廣西營養學會理事方志峰補充介紹,健康的飲食結構多包含以下幾個特點:

食物種類多樣化

沒有哪一種食物是最好的,只有確保多樣性,才能使身體攝取的營養素互相補充,達到最佳效果。

全穀物攝取量充足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所需能量的重要來源,但精製穀物的升糖指數較高,不利於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因此,幾乎所有建議飲食中都強調要注重全穀物攝入,即各種沒有被精加工過的粗糧和雜糧等。

蔬果佔比高

2021年3月,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炳長教授發表了一項針對近200萬成年人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水果和蔬菜的高攝取量與較低的死亡風險有關。每天食用2份水果和3份蔬菜(每份約80克),可能是延長壽命的最佳用量和組合。

20240505 17149702626832

白肉為主、紅肉適量

肉類富含的優質蛋白,是人體必需的三大營養素之一。魚類因含有較高水平的不飽和脂肪酸,身體獲益更為突出。即便是被明確限制食用的紅肉,因富含多種B群維生素和鐵等重要礦物質,也不鼓勵全部拒絕。

蛋、奶、豆、堅果不能缺

這四類食物各有營養優勢,可提供包括優質植物蛋白、鈣、大豆異黃酮、不飽和脂肪酸等人體必需營養素,這也是幾乎所有健康飲食的主要相通之處。 ▲

華客|新聞與歷史:快看!18萬大數據:你的飲食偏好正改變大腦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