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令人震驚,更令人欣喜:習的偉大目標實現了86%

近幾年秘而不宣的“中國製造2025”,居然悄悄實現了大半

牆內自媒體馬江博說趨勢文章:果然是悶聲大發財。

這兩年已經不在明面上宣傳的“中國製造2025”,卻在最近幾年悄悄地“暗度陳倉”令人大吃一驚了。

根據《南華早報》的梳理,截止到2023年底,中國在「中國製造2025」計畫設定的260多個項目標中,已經實現了超過86%的目標。

令人震驚,更令人欣喜。

在以前,中國道路上行駛的是歐洲的燃油車,天空中飛的是美國波音和歐洲空中巴士的飛機,工廠運轉的是日本和德國的工具機,電腦手機裡是美國的晶片和作業系統,甚至連政府、銀行用的軟體和資料庫也得靠外國企業來維護。

高層一看, 飯全讓西方吃了,而且咽喉還被別人卡在手裡,怎麼能行? !

於是2015年,「中國製造2025」橫空出世,計畫用十年的時間,扭轉中國的在全球製造業的地位:

從低端代工生產國—>高科技和高端製造之強國。

從低級低附加價值產業->走向全球產業鏈的價值上游。

從依賴外國產品和技術—>全面轉向自給自足。

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跟歐美搶蛋糕。

令人震驚,更令人欣喜:習的偉大目標實現了86%

示意圖

美國對「中國製造2025」計畫如鯠在喉,深覺威脅。於是,從川普到拜登,從2017到2024,七年時間,兩屆政府,接連採取了數之不清的打壓措施,高額關稅、限制技術出口、晶片禁運、制裁中國企業等手段層出不窮;貿易戰、科技戰、金融戰輪番上陣,以近乎瘋狂的模式和中國進行對抗,

其目的只有一個:打斷中國邁向價值鏈上游的步伐。

而中國則是選擇了“猥瑣發育”,嘴上不提,實際行動一點沒落下,這些年的成果是肉眼可見的:

天空中飛的是國產C919的大飛機,路上跑的是比亞迪、長城和吉利,海上行駛的是中國船舶業的“三顆明珠”,手機裡用的是國產的5G技術,特高壓、超長距輸配電和新核電技術更是傲立世界,甚至在太空中遨遊的都是中國的北斗和嫦娥。

包括在CPU、作業系統、人工智慧光伏產品、機器人、農業設備、生物製藥、海洋工程、新材料、物聯網、消費性電子、工業軟硬體等近三十個領域、140多項門類中,中國都已經實現了突破性跨越式的發展。

中國製造2025已然接近完成。

可以說,中國已經一腳邁進了高端科技和高端製造的大門了。

那還有一隻腳呢?

還有一隻腳是我們仍未掌握的核心關鍵技術,例如光刻機、半導體導引材料、超高精度機床,大概一共有14項,這些技術難度更高,作用更關鍵,是整個人類工業文明上的皇冠,我們要突破,必須得下十二分的決心和力氣。

當下,主要的西方國家已經基本完成了從自動化到資訊化的轉型,現在正向更高層次的智慧化邁進,同時這些國家的市場相對成熟,政策主要集中在激勵技術研發上,以獲取產業的高附加價值。

而近年來,中國也在產品科技方面著重發力,電動車、光伏和風電組等「新三樣」已成為出口大戶,這引發了歐美再一次的忌憚,他們提出所謂的「產能傾銷」和“工業海嘯”,藉此醞釀新一輪貿易戰和製裁。

不上餐桌,就上菜單,大國博弈,沒有僥倖。

所以我們再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科技和產業升級計劃,就是要建造我們自己的軌道,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歷史功過交由後人評說。

華客|新聞與歷史:令人震驚,更令人欣喜:習的偉大目標實現了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