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4

恆隆集團的陳啟宗老先生今年寫了最後一封給股東信。

確切的說,是兩封,一封給恆隆集團的股東,一封給恆隆地產的股東。

兩封信各有側重,前段時間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是第一封。

再確切的說,是第一封裡的部分內容。

有朋友看了那部分內容後跟我說——

他真是個愛國的老人,對內地市場充滿了殷切的希望,也提了許多中肯的建議。

當時我還沒翻開這兩封股東信,不過還是非常自然的介面說,那當然。

畢竟“屁股決定腦袋”,他在內地市場深耕三十多年,比絕大多數香港企業家都了解內地的情況。而且比起那些隔山觀火的人來說,當然也更希望內地好。

不過等我真正開始讀這兩封信時,卻發現陳老爺子並不是一邊倒的說好話。

這兩封股東信說了很多中立、犀利,甚至大尺度的真話,真到哪怕只是複製貼上,我也沒辦法在這篇文章裡完整呈現。

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4

讀完之後,我有兩個感慨:

第一,寫得如此有料的年報越來越少了,今年尤甚,這個真實中國系列的寫作越來越讓我撓頭;

第二,我在沒看兩封信之前就如此武斷的假設了陳老爺子的立場,認為他是在屁股決定腦袋的表忠心,這何嘗不是一種「偏見」?

偏見無所不在,這也是我對今年年報季的最大感受。

01

最初的「偏見」來自於對經濟整體狀況的掌握。

既然GDP在2023年成長了5.2%,2024年第一季又成長了5.3%,那麼作為中國企業中堅力量的上市公司群體,無論如何都應該比這個成長的更快吧?

事實正好相反。

各家券商的統計口徑不同,但結果指向是一致的。例如一家頭部券商的數據是2023年A股的整體獲利水準年減了1.4%,其中非金融業下滑3.3%。到了2024年一季度,A股獲利更是年減了4.3%,其中非金融業下滑了5.1%。

另一家的口徑略有不同,剔除金融和石油石化後,2023年A股的歸母淨利潤年比為-3.69%,2024第一季同比為-5.62%。

為什麼金融業表現會比較好?因為銀行有一個「法寶」叫做撥備率,可以很好的用來平滑利潤。至於銀行業的真實情況,我們等一下再說。

從上述數據看來,溫差不僅體現在宏觀經濟和微觀個人身上,也體現在國家整體和企業個體身上。

讓我們再用REITS和銀行業兩個角度來驗證這組數據。

用REITS驗證的原因是它涵蓋了產業園區、物流倉儲和高速公路在內的各種真實資產的運作。以公司為主體的經營績效可以做各種方式的平滑和修飾,但資產視角很難做這些事。

產業園REITS去年屢屢上新聞,年報反映出來的情況也不樂觀。從張江產業園REIT的哲庫退租事件,到建信中關村REIT的出租率急速下滑──從2022年初的96%一路跌至2023年底的64%,企業租戶到期不續租、退租、縮減面積等情況在產業園區REIT的年報裡比比皆是。

網路上還流傳著一張很有意思的圖。如果打開張江產業園REIT上市資料裡公佈的光大園2021年前十大租戶,現在剩下的只有三家,其他的都散落在天涯了。

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4

物流倉儲REIT的情況也類似。

根據紅土鹽田港REIT年報揭露,受到2022年部分工程延期入市等原因影響,23年中國物流地產迎來供給高峰,全年非保稅高標倉新增供應規模達2,161萬平方公尺。但同時,無論是內需或以歐美線為主的外貿需求都較為疲軟,業界整體承受著巨大壓力。

高速公路REIT則有了明顯的分化。

因為高速公路通行有客車和貨車兩種不同的種類,客車往往代表居民消費,而貨車則代表了經濟狀況。

2023年最明顯的趨勢就是客車佔比高的項目恢復情況更好,例如華泰江蘇交控REIT通行費收入就同比增長了32%,而貨車佔比高的項目表現則相對較弱,例如華夏中國交建REIT通行費營收年增了8%。

請注意,這是和還處在特殊狀況下的2022年相比,所以成長8%絕對算不上什麼優秀的業績。

而表現最好的一類REIT毫無疑問是保租房。無論是出租率還是租金水準都極為穩定。畢竟這些房子的本來就比周邊的房租便宜些,所以也難怪是所有REIT裡股價表現最穩定的一類了。

再來看看銀行業。

之所以用銀行來驗證,原因也很簡單,在提升直接融資比例不再是重點的今天,銀行向經濟輸血的頂樑柱地位愈發穩固。

首先必須說的是,今年銀行的年報乏善可陳到連招商銀行的致股東信我都提不起興趣來引用了,所有的表述都成了和六大行差不多的車軒轡話,而金葵花的數據也因為去年引起軒然大波而隱藏了起來。

所以就看看整體情況吧。

根據財新的統計,六大行(中農工建交郵)2023年營收年增率平均值為0.58%,較前一年增速下降0.47個百分點,其中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營收年比負成長。

而這六家銀行的歸母淨利年增率平均值為1.91%,較前一年增速下降了4.78個百分點。

為什麼淨利成長的比收入快呢?就像我前面說的,因為大家都動用了撥備率這個」大殺器「——工行、建行、農行、交行、郵儲銀行同比分別少提了17.4%、11.5%、6.6%、5.8 %、26%的資產減損損失,於是淨利的波動被成功的平滑掉了。

說起來,招行王行長在致股東信裡的那句詩還是略微透露出一些情緒的。

「看似尋常最奇擔心,成如容易卻艱辛」。

肩負「促進發展與防風險」雙重目標的中國銀行業,不僅要在預期偏弱、需求不足、利差下行等因素的影響下保持業績穩定,還要加大分紅力度回饋股東,真的是難上加難。

也許這一份波瀾不驚的業績,已經是竭盡全力的結果了。

02

第二個偏見來自於去年的熱門詞」出海「。

人人都想出海,一個個都在談出海。但翻開年報才知道,真正出海成功的,除了實力,也需要一些時運。

例如to c的出海,在去年就沒那麼好做。

我一直關注的八方股份是做電踏車的核心部件中置馬達的」隱形冠軍「。這個品類在疫情前就在歐美非常流行,但去年業績直接腰斬。

在年報中它是這麼說的:

「2023 年度,地緣政治衝突及通貨膨脹的影響仍在持續,境外終端消費市場需求回暖速度緩慢,高庫存消化速度不如預期,公司報告期內業績相應受到負面影響。

國際政治經濟情勢複雜多變,地緣政治衝突、通貨膨脹等為消費者購買力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各市場發展不均衡。通路內積壓的高庫存也需依賴消費復甦進行消化,產業鏈部分企業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經營風險提升。

——摘自《八方股份2023年報》”

關鍵字有兩個,通膨和庫存。

因為通膨,消費者的購買力被削弱,又因為庫存,產業只能疲於去庫存而不是再生產。

同樣的表述在港股上市的內衣巨頭維珍妮的年報裡也出現過:

「下半年度面對歐美市場通膨壓力及本集團品牌夥伴庫存高企等一系列嚴峻挑戰,導致訂單顯著減少。

——摘自《維珍妮2023年報》”

順帶著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拼多多的旗下平台Temu去年可以橫掃全球,因為它的本質就是個去庫存的利器,是線上低價版的奧特萊斯。

但有些產業就乘上了東風,例如大家熟知的新能源車產業鏈、電子產業鍊和家電,在出口端都表現頗為亮眼。

看了幾份研究報告,大家的意見還滿一致的──

低端製造向東南亞國家轉移了,高端製造向歐美國家回流了,所以中高端製造業相關板塊,以及品牌影響力逐漸增強的家電行業,就成了為數不多的中國贏家。

例如宇通客車。

曾經它也是外資的心頭好,但在新能源客車產業補貼政策變臉後被狠狠的拋棄,股價一度打到骨折。

不過從去年起,宇通的股價就默默回暖,今年到四月為止更是翻倍並創出歷史新高。原因在年報中也是一目了然,因為它在海外的銷量從2021年的17,000輛躍升至2023年的32,000輛,幾乎再造了一個客車市場。

“近年來,公司正在從“製造型+銷售產品”企業向“製造服務型+解決方案”企業進行轉型。獨創中國製造出口的“宇通模式”,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由“產品輸出”走向“技術輸出和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創新典範,幫助部分國家建立本地客車製造能力。

公司產品已批量銷售至全球4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並實現良好運營,形成覆蓋美洲、非洲、亞太、獨聯體、中東、歐洲等六大區域的發展佈局,在主要目標市場已成為主流客車供應商之一,代表中國客車品牌昂首走向全球。

截至報告期末,公司累計出口各類客車近10 萬輛,產品遠銷至智利、墨西哥、衣索比亞、安哥拉、坦尚尼亞、菲律賓、澳洲、馬來西亞、哈薩克、烏茲別克、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卡達、英國、法國、丹麥、挪威、芬蘭等全球主要客車需求國家與地區。在主要目標市場,公司已成為主流客車供應商之一。

在新能源客車領域,公司已累計出口新能源客車超過4,800 輛,並在卡達、墨西哥、英國、丹麥、挪威、智利、烏茲別克、哈薩克、芬蘭、法國、波蘭、澳洲、紐西蘭、義大利、葡萄牙、新加坡等40 多個國家或地區形成批量銷售並實現良好運營,積極發展綠色公共交通,為全球減碳做出貢獻。

——摘自《宇通客車2023年報告》”

有沒有發現它的年報中有些很特別的表述?

例如不再是整車出口,而是用技術輸出加品牌授權,更像是早年歐美部分企業對中國的出口模式。

再例如主要出口國家地區裡有不少小眾的名字,六大區域佈局中甚至有一個是獨聯體——翻遍出海公司的年報,也鮮有和宇通一樣將這個區域作為重點佈局對象的。

就像越來越重視國際物流業務的順豐在年報裡披露的那樣,現在從國內出發,真正活躍的貿易路徑早已不是早年間的歐美日了——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才是重點,中國-東南亞貿易鏈才是未來最重要的發展主題。

「…外貿運行整體平穩並呈現逐季向好,存在結構化亮點,其中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較快,同時貿易夥伴多元共進,我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出口增速好於整體;此外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家用電器等消費品的出口擴大,出口動能體現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

在全球物流業超過10兆美元的市場中,亞洲地區物流支出佔全球物流支出的45.4%。

中國-東南亞貿易鏈為亞洲成長最快的線路,物流支出預計2023-2027年將以約11%的年複合率成長,「中國+東南亞」一體化供應鏈新格局將成為未來亞洲內重要發展主題,為中國物流企業國際業務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除中國外的其他亞洲地區預計物流支出2023至2027年的複合年增長約為7%(高於全球增速)。受惠於新興市場國家較高的經濟成長、持續都市化、消費需求成長,以及在全球供應鏈佈局中地位的提升,中國-東南亞流向、亞洲區域內部、及亞洲-全球其他市場流向的物流規模仍將保持相對更快的成長。

——摘自《順豐控股2023年報》”

豪邁科技是一家汽車產業鏈的“隱形冠軍”,輪胎模具打入了非常多國際車企的供應鏈,股價也是不斷默默創出歷史新高的那種。

在它的年報裡也揭露了類似的佈局方向:

「公司繼續推動國際產能佈局,在泰國進行輪胎模具項目擴建並已於10 月份投入使用,此外,公司墨西哥工廠開工建設,在柬埔寨設立服務機構,豐富了公司的全球生產服務體系,有利於更便捷的實現近距離服務客戶。

報告期間內,國內輪胎產業整體復甦,中國輪胎產量、出口量年比均實現較大幅度成長,公司輪胎模具業務內銷表現突出,年增速較快,疊加輪胎模具海外訂單需求的持續成長,公司輪胎模具業務訂單表現優秀,營業收入是近幾年快速成長的一年。受匯率變動、原物料成本降低以及效率提升等因素影響,公司輪胎模具業務毛利率較去年同期提升。

——摘自《豪邁科技2023年報》”

至於家電產業的出海之路,在去年的《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3》裡已經有了很詳細的闡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不過從五大消費產業過去一年top10市值公司的排行變化來看,資本市場是對其充分認可的──上榜的家電企業從一家變成了三家。

當然,也全靠股價大幅下跌的同業們陪襯。

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4

圖片來源:DT財經

關於出海,最後想聊一個很有意思的案例,是現在已經掛了星,但大家應該還是比較能耳熟能詳的一家公司-佳沃食品。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吃過他家的奇異果或藍莓,但它2023年淨虧損達到了13.67億。

為什麼如此暢銷的品牌會虧損如此嚴重?在財報裡公司是這麼解釋的,

「2023年受產銷售下調、鮭魚價格回落、飼料價格處於產業歷史高點等因素影響,公司收入大幅下降、固定成本分攤上升。且連續三年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導致人工、維運、服務等營運成本處於高位,造成單位出籠成本和加工成本同比大幅上漲、毛利年比大幅下滑。

——摘自《佳沃食品2023年報》”

謎底揭開,水果業務沒什麼問題,問題出在了佳沃在海外收購的一塊業務——優質蛋白中的鮭魚。

佳沃2019年斥資9.20億美元私有化了智利最大的鮭魚上市公司Australis Seafoods SA,而且是全融資大槓桿,當時想必是為了「全球資源+中國消費」。

想法雖好,卻不想碰到了一個「黑產」公司——Australis在被收購前其實已經處於違反政府授權的超產狀態,而雙方的交易價格是根據超產水平設定的。

這之後長年累月的官司,以及對方還反咬一口的行為嚴重影響了鮭魚公司的經營,而全融資帶來的巨大償債負擔又幾乎拖垮了依靠水果業務已經站穩腳跟的母公司,雙輸的局面業已形成。

為這個故事添加最諷刺一筆的是,佳沃是一家聯想系的公司,母公司佳沃集團有78%的股份掌握在聯想控股手上,而當年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可是中國企業收購海外巨頭最亮眼的」蛇吞象「案例之一。

由此看來,收購或許是出海的捷徑之一。但如果是不在自己能力圈的收購,也可能會讓捷徑變成懸崖。

03

第三個偏見來自去年的另一個熱門詞彙——AI。

看完大量科技公司的年報,以及號稱已經開始由AI賦能的公司的年報後,我在社群媒體上貼出了這樣一張圖作為感慨:

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4

例如曾經被認為是A股AI最熱股的科大訊飛,在年報中我能看到的成就大概是—

重複了十遍自己是中國人工智慧“國家隊”,並且言必“對標GPT-4”。

AI的世界發展有多快呢?我不是專家但我也知道,如果你還在對標GPT-4,那你大機率是被甩得很遠了。

而在尋找號稱由AI賦能的企業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那就是去年我曾經讚許有加的邁瑞醫療。

作為醫療器材龍頭,它確實是專業的,但在年報裡對於AI加持的描述,卻讓我有些五味雜陳。

例如它說到自己數智轉型的歷程,提出了三個階段:

「數智化轉型是一棵可生長的參天大樹,需要跨越三個階段的裂變才能到達頂峰。第一個階段,是廣闊且具備創新技術的產品佈局。第二個階段,是數據、設備、IT 互聯的深度融合。

——摘自《邁瑞醫療2023年報》”

邁瑞說自己已經抵達了第三個階段,並且給了以下的願景:

「數智化的魅力,在於其不再局限於單點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而是透過產品與系統的升級,打破科室、醫院甚至是地區與國家間的無形屏障,將醫療資源再分配,將醫療效率再提升,將醫療服務再升級。

隨著轉型的推進,我們將看到醫療資源能夠自由流轉,並且可觸及性大大提升,邊遠地區的患者也能夠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同時看到醫護人員從簡單地、重複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均質醫療、價值醫療這些看似遙遠的命題,都將透過數位轉型的賦能真正實現。

——摘自《邁瑞醫療2023年報》”

怎麼說呢?想法是好的,但作為深耕中國市場如此多年的一家巨頭公司,會說出“中國醫療資源的自由流轉和可觸及性是通過AI賦能就能實現的”,真不知是它的真心話,還是忽悠股東的片湯話,抑或是被自己的技術部門忽悠了?

那麼,海外的上市公司們是怎麼看AI的呢?

首先,自從OpenAI在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以來,高階主管和創業家已經幾乎不再談論AI以外的任何話題了。

透過年報也可以看出,這些公司確實是在不顧一切的將大筆的真金白銀砸向AI,賭這會是電力發明以來最重要的科技趨勢。

Meta的年報顯示,2024年資本支出可能高達400億美元,而微軟的資本開支更高達500億美元(其中研發支出272億美元)。

如果和資本密集的石油業做對比的話,行業巨頭沙特阿美今年的資本開支和微軟幾乎一樣,而埃克森美孚(XOM)和雪佛龍(CVX)加起來的總和才相當於Meta一家公司。

這些資本支出在做什麼呢?如果去聽這些公司的電話會議就會知道,巨頭們正在瘋狂購買人工智慧晶片、相關儲存和網路基礎設施,以及需要冷卻和電力驅動的人工智慧伺服器。

就目前來看,人工智慧硬體產業是一個賣方市場,就連微軟也表示,人工智慧需求超出了其基礎設施所能支援的範圍。

反觀國內公司,科大訊飛2023年的研發支出是34億人民幣,較2022年只成長了11%。 34億人民幣是什麼概念?折合不到5億美元,是微軟的五十分之一。

而最近很火紅的商湯科技,研發支出同樣是34億人民幣,但比2022年還減少了6億。

AI能力是不是用錢可以堆出來的?我不確定。但我知道的是,沒有錢,大機率是堆不出來的。

那麼這樣的投入,產出又如何呢? IBM CEO阿爾溫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表示,公司人工智慧軟體業務規模已超過10億美元。這數字說小不小,但說大的話,和IBM整體營收相比依然不值一提。

目前來看,AI對於巨頭們業績最大的貢獻還是在雲端。微軟的2024年一季度報顯示,雲端服務平台Azure成長了31%,公司將其中7%的成長歸功於AI相關的工作。谷歌雲端第一季也成長了28%,比華爾街預期的高出了2%。

反觀國內,阿里雲和騰訊雲等互聯網系的雲服務業務去年幾乎沒怎麼增長,運營商們則還在搶奪政務市場,雖然去年幾乎所有做雲服務的企業都紛紛加入了“大模型”大軍,但什麼時候能轉換為業務成長?年報里大家卻默契的閉口不提。

04

偏見說完再說共識,例如消費降級。

2023年的消費市場讓幾乎所有玩家都欲言又止,像陳老先生在恆隆地產年報裡說得這麼直白的是少數,

「今年首四個月,市場表現確實甚佳,但後勢開始放緩。顯然,政府的刺激措施無法維持經濟的成長。市場情緒逐漸轉差,餘下月份都鮮有利好消息。

與2022年同期相比,2023年上半年的租戶銷售額增幅強勁,惟於下半年放緩。租賃收入成長方面亦出現類似情況。最近,政府似乎加大了刺激措施的力度,但這是否足以扭轉經濟放緩的趨勢還有待觀察。

正如本人在最近的數封《致股東函》中提及,這不僅是金融或經濟問題,也是結構性問題。個人對消費,以至企業再投資,都失去信心。在信心得以恢復之前,短期上揚難以持續。

因此,本人認為這次經濟全面復甦需時,將以年計而非數個月的事。屆時,經濟結構可望比以前更健康,從而確保成長得以更持久。

——摘自《恆隆地產2023年報》”

更多的公司在默默的用數據來表達觀點,例如海底撈和九毛九(太二酸菜魚和慫火鍋的母公司)的年報中,都明顯地反映出人均消費額下降的趨勢。

當然,照他們的說法,是由於增加了促銷套餐的緣故,但誰不知道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捲到飛起的餐飲業和越來越摳門的顧客呢?

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4

——摘自《海底撈2023年報》

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4

不過恆隆陳總也在致股東信裡面提供了一些“經營小竅門”,另外還對中國城市群進行了一種全新的分類模式。

雖然咱們不大可能會經營奢侈品零售購物商場,但對應到現在的房地產市場,也不失為一種新的觀察思路,

「在內地經營奢侈品零售購物商場,必須盡可能佔據以下優勢。

首先,購物商場只應設於經濟非常活躍的城市。其次,必須是每個城市中的龍頭,而在上海和北京這兩個最大的內地市場,成為第二也無礙。本人稱之為龍頭的購物商場,其銷售額和獲利能力往往都是最高的。

不計香港,本人把中國城市分成三組。最佳一組僅有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分別都足以容納頂級時尚品牌開設多家分店……其中每個品牌生意最好的兩家分店會佔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第二組城市包括廣州、杭州、成都、深圳、南京和武漢六大城市。這些城市的經濟規模龐大,每個奢侈品牌都可以開三至四家分店,但生意最好的旗艦店,其銷售額往往會大幅拋離其他分店,銷售額次高的分店利潤未必能媲美。換言之,一個城市內龍頭只會有一個或最多兩個。

第三組是指較好的所謂二線城市。每個城市只能容納一家或最多兩家分店,銷售額第二高的分店利潤通常已經大有不如。龍頭只能有一個。

——摘自《恆隆地產2023年報》”

05

最後我們還是來看些正能量的案例吧,就是那些雲淡風輕,在不利的市場狀況下依然能保持牛逼的公司。

例如福耀玻璃,曹總的致股東信雖然簡單,卻十分的凡爾賽,

「大家好,又到一年一度的年報佳期,我與大家共享此份報告,雖然稱不上高光亮麗,但也足以引以自豪。

展望2024 年,國內外經濟情勢雖處高位緊張,但我對我們的企業仍充滿信心,此信心主要來自:

一、全體員工幾十年如一日的奮血努力,為公司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新科學、新技術,為公司高品質發展插上翅膀。

三、展望2024 年,雖遇全球經濟調整,為許多企業帶來威脅,但對做足準備、穩健、紮實的福耀而言,公司卻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四、為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公司董事局做出福建福清、安徽合肥合計投資人民幣90 億元的決定,為公司未來成長,奠定基礎。

尊敬的股東朋友們,新的季節孕育新的希望,我願意積極配合國家經濟發展策略,與股東們共創共享未來。

——摘自《福耀玻璃2023年報》”

這其中的關鍵字是什麼呢?我認為是第三條。

看過那部美國工廠紀錄片的朋友,應該都對福耀是如何「做足準備、穩健、紮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的集團則用更詩意,也接近新一代的語言具體闡述了它是怎麼做足準備的,

「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悲觀主義、樂觀主義,只有現實主義。正如《權力的遊戲》所說,『混亂不是深坑,而是一把梯子’,沒有命運,只有選擇。新的變化不斷湧現的年代,關鍵看我們如何做確定的自己。

何謂確定性?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規律,常識和方法的總結,就是確定性。成本效率的優勢,技術進步的力量,從低端到高端,從低附加價值到高附加價值,不斷攀爬產業階梯,實現產業升級,歸根究底就是要不斷發揮創新和創造性的力量。

世界曾經發生過多次經濟危機,所有企業應對危機與市場下行最關鍵的因素是保持了足夠的現金資源與流動性,保持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卓越運營優勢,保持了核心業務競爭性,美的必須堅定推動業務模式升級、結構升級與產業升級,以策略性的確定性應對不確定的環境與變化。

——摘自《美的集團2023年報》”

居然引用了權力遊戲裡的話,美的集團的董辦裡」藏龍臥虎「啊…

而我一直關心的另一個製造業龍頭匯川技術,對於工業製造的理解顯然每一年都在日益深刻。

以下這段話不僅是對它自己說的,某種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之道,

「回顧近半世紀的已開發經濟體工業史及自動化發展的歷史,幾乎所有的工業製造業都經歷了從客製化向平台化,向全球化,再向規模化進階躍升的路徑。

每一次躍升,都會有一批企業脫穎而出,站在新的舞台上繼續發展,同時,也有更多的一批企業因為意願與能力的製約停留在舊舞台,夾縫中求生,甚至消失。

中國的製造業現階段也正在進行這樣的殘酷蛻變。基於平台化的客製化,透過全球化,實現匯川的規模化,既符合歷史的規律,也符合產業規律,是匯川未來二十年的發展之道。

——摘自《匯川技術2023年報告》”

最後還是call back回文章的開頭,以陳老先生在致股東信裡兩段精彩的表述作為收尾吧。

一段是講香港的,這讓我想起了和小跑老師在做線下活動時她提到的,現在的香港似乎找到了新的發展模式——在街頭的不再是金發碧眼的歐美人,而更多的是東南亞人、俄羅斯人甚至中東人。

這未必是一種衰落,更可能是一種變化。

「香港不能再如以往般只專注於美國。現在我們必須探索更遠的地方,與世界其他大多數地方合作。

對於那些我們視為可建立新經濟聯繫的地區,香港商人必須迅速跟上腳步,對當地語言、習俗、歷史和製度深入了解;許多新事物需要學習。

香港必須達成的另一件事,是快速提升我們在高科技方面的技術水平和適應力。世界正朝著這個方向迅速發展,而內地作為我們的主要經濟夥伴,正是這領域的先驅。

綜上所述,現今的香港與1997年以及隨後的首20年相比,已有重大變化。香港過往所享的繁榮,是建基於高地價等不可持續的因素。出現重大轉變是難免的,即使無人能預測會如何發生。

事實證明,這個過程並不好受… 現在是時候找一個切合本地和國際新現實的新模式。畢竟,唯有變化才是永恆。當外在環境改變,每個人、每個城市、每個國家都必須做出調整,才能求存求榮。

——摘自《恆隆集團2023年報》”

我想在這段話中,陳老先生不只是在講香港,也是在講整個中國。

最後一段是聊美國的。

雖然我這篇文章裡沒有一處在說美國,但事實上又處處都有它的影子。

而陳老先生在最後給企業們的忠告,事實上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同樣適用。

「如今,我們要面對當代最嚴峻的地緣政治問題。當世界最強大國家(美國)要與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全面較勁時,對誰來說都是壞事。這會影響全球各地的企業,尤其像我們這些在中國營運的企業。

正如本人在去年7月中旬與一位活躍於國際事務的頂尖思想家談及(也就是他辭世前四個月),當今國際事務中最大的風險正是美國國內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世界會有深遠影響。

現時,美國正與自己交戰。某種程度上,她一直如此,但自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以來,未曾如此嚴重:政黨政治惡劣、貧富差距懸殊,以及種族分歧嚴重。美國獨有之處在於社會就許多不同議題引致分裂,例如性別、移民、槍枝、毒品和其他等。

試想像川普重返白宮,這結果似乎越來越有可能發生。若然如此,肯定會出現三個現象:美國內部進一步分裂、世界進一步分化,以及美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美國因而加速退向孤立主義。

本人看不到這對美國以至整個世界有何益處。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一直扮演著世界警察的角色。不管喜歡與否,這某種程度上維持了世界和平。這股不論能否感覺到的力量若然減弱,世界便會陷入混亂,像在大風大浪中漂泊,沒有安身之所。

本人認為,中國就此無意也無力取代美國。此外,多個非國家主體正在崛起,其勢力與能力或可媲美甚至超越許多國家。

這就是如今亂世下的前景,也是為何本人曾公開表示,在當下大環境,任何企業的目標應該是保本保命,而非大力發展。已知或未知的風險重重,企業不應冒進擴充。安渡接下來的數個年頭,再看屆時世界變成怎樣。放過一個機會總比失去整盤生意要好,這就是為何恆隆過去數年一直保持謹慎。

——摘自《恆隆集團2023年報》”

安渡接下來的數個年頭,再看屆時世界變成怎樣。

這大概是我從今年報季學到的最有價值的一句話。

華客|新聞與歷史:年報季中的真實中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