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人體有6個「黃金三角區」!一套全方位養護指南

在人體的許多部位,可以勾畫出“三角區”,呢度集中了重要的臟器、血管、神經、肌肉。

人體有6個「黃金三角區」!一套全方位養護指南

隨着年齡增長,這些三角區會變得格外脆弱,一旦忽視了保養,小毛病就會像導火索一樣釀成大病。

多領域專家,划出重要的人體健康三角區,教你正確護好它們,讓養生防病事半功倍。

臉部三角區

細呵護,防感染

由鼻根部與兩側嘴角連線構成,頭面部有6條通向顱內的靜脈經過呢度,它們互有分支,相互溝通,形成一張緻密的血管網。

人體有6個「黃金三角區」!一套全方位養護指南

高危因素

感染。口唇周圍血管豐富,和顱內毛細血管相通,如果隨意擠破痘痘、刮鬍子不講究衛生等,細菌會從毛細血管侵入,極易引發顱內感染,引發大病。

口腔潰瘍。反覆發作要警惕。

粉刺不斷。警惕毛囊蟲感染。

嘴角開裂。可能缺乏維生素B2和B3。

專家建議

長了痘痘唔好隨意擠壓。

注意保養,做好防晒。

睡眠充足,避免焦慮情緒。

勤清潔。洗臉最佳水溫35℃,要選用弱酸性的溫和、刺激小的潔面產品。

調節飲食。清淡為主;少吃甜、油、辣食物;多吃蛋奶、魚肉;保證每天吃點深綠色蔬菜。

頸部三角區

常活動,防勞損

頸椎由頸椎骨組成,頸部金三角區係指頸後枕骨以下包括第一頸椎、第二頸椎的區域。正常頸椎向前微凸,這樣的弧度可增加頸椎彈性,使頭部震動減緩。

如果長期保持不良姿勢,頸部的前凸就會逐漸變直,或轉為後凸,會壓迫正常工作的神經、血管,容易引發偏頭痛、腦中風等。

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我國70%的白領患有不同程度頸椎疾病,4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占將近一半。

人體有6個「黃金三角區」!一套全方位養護指南

高危因素

長時間低頭、久坐,頸椎間盤突出。

粗暴按摩,頸部韌帶受損。

枕頭或枕頭過高,頸部韌帶勞損。

窩在沙發里,違背脊柱生理弧度。

趴桌子上補覺,頸椎變形。

專家建議

正確坐姿:雙肩後展,脊柱正直,兩足着地。

活動頸部:每一兩個小時左右就轉動一次頸部,動作輕緩。

抬頭遠望:避免過長時間伏案或低頭。

睡眠方式:睡眠選擇合適的枕頭。

防寒防濕:風寒潮濕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流減慢。

肩部三角區

糾姿勢,減酸痛

肩三角相當於上臂肩關節三角肌的位置。這個區域肌肉厚實,三角肌從前、外、後三麵包繞肩關節,腋神經分佈於其中,支配着三角肌的收縮和舒張。

肩關節結構比較鬆散,容易因肌肉瞬間拉傷而損傷肩部軟組織;上身各種運動常會使用肩關節,如果過度使用,周圍的軟組織會受到磨擦,易發生慢性勞損或軟組織炎症。

人體有6個「黃金三角區」!一套全方位養護指南

高危因素

長時間用電腦或坐着學習的人,肩胛肌肉勞損。

背包姿勢不當。單肩背、斜挎背等引發肌肉酸痛。

睡姿不正確。無法維持脊背的自然曲線。

穿鞋不對。高跟鞋、人字拖會改變身體平衡,脊椎受力不均,加重後背疼痛。

專家建議

避免一個姿勢保持過久,常站起來繞肩。

背包時最好雙肩,唔好長時間背重物。

運動前要充分熱身,運動量要適度,運動中關節保持微彎,避免對抗的阻力傷及關節。

膀胱三角區

重衛生,忌憋尿

兩側輸尿管口與尿道內口之間的三角形區域,係膀胱結核和腫瘤的高發部位。

人體有6個「黃金三角區」!一套全方位養護指南

高危因素

女性尿道較短。腸道的細菌在外陰滋生,再經由尿道侵入膀胱。

久坐不動,憋尿過多過久。男性久坐,前列腺受到重壓,影響正常血液循環,使得腺液排泄不暢,引發前列腺炎,加之不及時排尿,疾病加劇。

排尿少,誘髮結石。

專家建議

及時排空膀胱尿液。

多喝水,每天保證1500毫升,沖洗膀胱。

限制高嘌呤飲食,如動物內臟、濃肉湯等;多吃含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如獼猴桃、菠菜、捲心菜。

注意私處衛生。勤換內衣褲,勤清潔。

生殖三角區

養習慣,及時就醫

位於外陰部與兩大腿之間。此區域,男性有睾丸、前列腺、陰囊、陰莖;女性則為陰道和尿道,係排泄物、精液、月經的出口,分娩胎兒的通道。

人體有6個「黃金三角區」!一套全方位養護指南

高危因素

女性生殖器感染。陰道炎、宮頸炎風險大。

前列腺炎。性生活頻繁、熬夜、飲食辛辣等都讓前列腺備受煎熬。

早泄。陰莖插入陰道後,性交時間短於2分鐘,造成心理壓力。

專家建議

勤清潔。女性月經期間,勤換衛生巾,以免血漬成為細菌培養基地;入廁前洗凈雙手;男性便後和性愛前後,及時清潔私處。

男性記好“八個不”。不忍渴、不憋尿、不憋精、不壓抑、不久坐、不貪涼、不喝酒、不食辣。

及時就醫。生殖部位不適時,唔好自行買葯“治療”,要去大醫院接受正規的檢查和診治。

雙腳三角區

常按摩,勤自查

足底三角區係指以大拇指為頂點的前腳掌區域。

人體有6個「黃金三角區」!一套全方位養護指南

高危因素

不注意衛生。洗腳、換洗襪子不及時,真菌感染。

常穿高跟鞋。腳部擠壓,導致拇囊炎、錘狀趾、膠質增生。

大病牽連。糖尿病導致腳傷長期不愈;甲狀腺功能減退讓雙腳冰涼;痛風、關節炎產生大腳趾等。

專家建議

常泡腳。可加快血液循環,環節腿腳脹痛、改善睡眠。但泡腳唔好過久,溫度唔好過高。

常按腳底穴位。按摩足三里,改善胃腸功能;按摩承山穴,緩解腳酸、腳抽筋癥狀;常按太溪穴,補養腎臟;常按湧泉穴,改善心肺功能。

堅持運動。每天提腳跟、伸膝勾腳、甩腿運動。

講衛生。及時換洗襪子,穿柔軟、舒適、透氣性好的鞋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