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0、30、40、50歲 體檢最該查什麼? 重點來了

20181216112509573

各年齡段體檢該查點啥

20歲正常體檢即可

體檢最好從20歲就開始,因為20歲起就可以觀察到某些疾病的危險信號,以便早發現、早治療。

20多歲,很多人會經歷入職體檢,這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全面體檢,會檢查出一些先天性疾病以及早期腫瘤。比如對所有男性,尤其15-39歲的男性來說,睪丸癌都是高發的,從發生睪丸癌到發生淋巴結轉移平均需3個月時間。

30歲注意避「糖人」

血糖、血壓的異常,很多都集中在35-40歲這個年齡段,當然,年齡越大,越是高發。

糖尿病典型症狀「三多一少」(即吃飯多、喝水多、排尿多,體重減少),主要出現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這類患者會日漸消瘦,所以即使不胖的人也應該至少每年測一次血糖。

40歲關心心血管疾病

40歲確實是心臟疾病多發的年齡,到50歲就是一個高峰。病房裡,除了一些20多歲先天性心臟疾病患者外,最年輕的心臟病患者,就是從這個年齡段開始。40~50歲肌肉群會減少10%,同時新陳代謝也開始減緩,肥胖機率增加。脂肪堆積導致心臟病、糖尿病、腦卒中風險隨之翻倍。

50歲提防「骨脆脆」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的骨骼系統疾病。我國目前50歲以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約6944萬人,其中女性患者的數量大約是男性的3倍。背痛、身高縮短、駝背等症狀易被中老年人視作身體老化應有的常態而被忽略。這個時期檢查骨密度、關注骨健康是有必要的。

60歲要「看耳朵」

除了骨密度、癌症等篩查外,最需要注意的是,眼部檢查以及耳朵聽力篩查,如果出現耳垢或者感染應該立即去醫院。

其實從50多歲起,人的聽力就開始下降了。上了年紀的人,如果有耳垢,容易引發感染。如果老人自己掏,搞不好還會引發鼓膜破裂。所以,一定要去醫院,在內窺鏡下「吸」出來。一般來說,老年人的耵聹特別容易積累,所以感染的機率相對較高。

給體檢加加「餐」

一般來說,常規體檢包括內外科、胸透、腹部B超、心電圖、血常規、尿常規以及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適合沒有疾病表現、日常生活比較規律、每年定期體檢的人。大家也可以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存在哪些危險因素,增加一些體檢項目。

尤其是中老年人,特別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除了常規體檢,有針對性進行體檢「加餐」。

心臟檢查

腦梗塞、腦溢血的發病年齡年輕化,但許多人在常規體檢中並未選擇做腦部CT或磁共振。

建議:經常頭暈、頭痛、眼花或自覺一側肢體無力的人,在條件許可時,可以做腦部CT或磁共振檢查,幫助早期排查疾病。

癌症篩查

有資料表明,35∼50歲年齡段的癌症病死率,已居該年齡組各種疾病死亡的第一位。

建議:50歲以上的人,最好每年做一次癌症篩查。近年來癌症的發生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有家族史或相關危險因素的年輕人也要重視這類檢查。

胃腸鏡檢查

胃腸鏡檢查可發現一些癌前病變,如胃潰瘍、大腸息肉等。

建議:在35∼40歲時可開始第一次胃鏡和腸鏡檢查做,如無異常,以後可3∼5年做一次;如果條件允許,檢查間隔可更短一些,特別是有胃腸道腫瘤家族遺傳史的人群,更應引起重視。

骨密度檢查

骨內鈣質一般從30多歲就開始流失,骨質疏鬆在初期的症狀並不明顯。

建議:40歲以後,腰部、骨盆、背部、膝關節等部位如持續性疼痛,就需要檢查骨密度,提早防治骨質疏鬆。

餐後血糖檢查

一些人以為空腹血糖正常就萬事大吉了。然而,如果餐後2小時血糖值高於正常值,即使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也屬於葡萄糖耐量減低,大血管病變此時警鐘已響起。

建議:40歲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有高血壓的人,除了查空腹血糖外,還應作餐後血糖檢測。

前列腺檢查

人到中年,前列腺開始衰退,結締組織增生,需要引起注意。

建議:進行體檢時增加前列腺超聲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異常。

眼底檢查

不少疾病可通過眼底檢查而得以及時發現。比如,觀察視網膜動脈是否硬化,可知全身動脈硬化甚至腦動脈硬化的程度。

建議:45歲以上,應每年檢查眼底一次。對近期發生視物模糊並伴有頭痛者,更需此項檢查。

口腔檢查

俗話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如果刷牙時流血、口臭、牙齒鬆動、吃過涼或過熱的食物會敏感和酸痛等,都說明可能有牙周病。

建議:有以上症狀時就應該找口腔醫生檢查和治療,最好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每半年一次。

來源:央廣健康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