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健康網》胃酸逆流讓你苦不堪言? 中醫: 7穴位助改善

phpRLmQcQ

中醫師提醒,在中醫治療胃食道逆流,主要著重在調理腸胃機能、潤肺安神,除使用中藥外,也會針灸搭配治療,避免復發;圖為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年國人飲食西化、生活壓力增加,導致罹胃食道逆流的人數也不斷攀升,據統計,平均每4位就有1位正遭受胃酸逆流之苦。上祐中醫診所院長黃上邦提醒,在中醫治療主要著重在調理腸胃機能、潤肺安神,除使用中藥外,也會針灸搭配治療,避免復發,此外,按壓內關穴、神門穴、上脘、中脘、下脘、五柱穴與足三里穴等,助腸胃消化功能。

黃上邦指出,胃食道逆流症狀,包括典型與非典型2種,典型症狀是胸部有灼熱感,胃酸流進食道甚至口腔,伴隨口中有酸酸的味道,就是所謂的「火燒心」;非典型症狀則包括胸悶、慢性咳嗽、喉嚨異物感或口腔有臭酸味;其餘常見之臨床表現還有吞嚥困難、乾咳、喉嚨嘶啞、喉嚨痛等。

每週出現1次 罹癌機率恐大增

黃上邦強調,胃食道逆流症的症狀持續幾週,甚至持續6個月以上的時間,這通常與食道受傷有關,如食道發炎、食道潰瘍、食道狹窄,長期甚至有食道癌的風險。有研究顯示,每週出現1次以上胃酸逆流,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比無症狀者高出許多;若症狀出現在夜間,罹癌風險更高。

黃上邦表示,以中醫治療來看,主要著重在調理腸胃機能、潤肺安神;選用有制酸效果的中藥外,更著重在解決「胃氣上逆」的原因。人體消化吸收有賴於肝、膽、脾、胃和諧運作,一旦功能發生障礙就會導致「胃失和降」,進而胃酸上逆,所以治療時應依據辯證證型,並將重點放在恢復肝、膽、脾、胃各臟機能,以疏肝理氣、和胃清熱、降氣化痰為主要方針。

中藥+針灸 使賁門恢復功能

黃上邦說,中醫除了使用中藥外,也會使用針灸搭配治療,主要分法又分為2種,一是直接關閉賁門快速止咳不再復發;二是用頭皮針與耳針直接去刺激賁門括約肌,使其恢復正常的緊閉功能,治癒後仍然要避免暴飲暴食,才能避免復發。

另,改善消化功能穴位有內關穴、神門穴、上脘、中脘、下脘、五柱穴與足三里穴等,都可直接或間接幫助腸胃消化功能,進而達到改善胃食道逆流的效果。

除此之外,黃上邦呼籲,平時也要改善10個生活習慣,像是少量多餐、低脂肪和高蛋白食物、細嚼慢嚥、進餐後2小時內不可平躺,就寢前3小時不要吃東西、就寢時將床頭抬高10-15公分或30度、採左邊側睡的方式、適量減輕體重、維持良好心情、避免食入過冷或過熱食物、避免穿過緊的衣服和彎腰工作。以及避免6類飲食,如下:

●刺激胃壁或交感神經興奮的飲料,如咖啡、濃茶、菸酒。

●易刺激傷害胃壁的高溫及辛辣食物及佐料。

●易增加胃酸分泌之酸性水果,如檸檬、奇異果、百香果、鳳梨、柳丁、橘子、葡萄柚等。

●酸性飲,如醋、碳酸飲料等。

●酸化快的食物,如牛奶。

●堅硬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製品 (粽子、米糕、油飯、麻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