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高爾基:文學和政治的矛盾體

高爾基:文學和政治的矛盾體

馬克西姆·高爾基在他的文學和戲劇作品中生動刻畫了俄羅斯社會百態。但是和列寧之間的友誼以及後來的前蘇聯模範作家身份,給他的形象蒙上了一層陰影。3月28日是高爾基誕辰150周年。

《母親》、《夏天》和《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代表作。而他的戲劇作品《底層》、《小市民》和《太陽的孩子們》也是享譽世界文壇。此外他還創作了不計其數的短篇小說,展現了在十月革命之前和之後的俄羅斯/前蘇聯社會生活。其實高爾基只是這位作家的筆名,他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1936),出身貧寒。他從小自學成才,自力更生,連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翻譯過來都是“苦命人”的意思。

然而,高爾基是一個複雜、多面的人物,斯拉夫語言文學退休教授科尼格(Armin Knigge)堅信,“高爾基是一個矛盾和成見的混合體”。他說:“高爾基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的經典巨匠,但也是世界文壇上的重要角色。”科尼格不僅僅是高爾基文學的研究者,同時也是對這位作家充滿了敬仰。最吸引他的是高爾基的語言運用能力,他把高爾基的作品稱讚為“俄羅斯眾生肖像展”。他認為高爾基是一位對人充滿尊敬之心的高明的觀察者,其文學構思水平堪稱與德國大作家托馬斯·曼比肩。2006年起,科尼格教授就專門為高爾基開設了一個博客網頁“不為人所知的高爾基”(Der unbekannte Gorki)。

革命的詩人

高爾基的150周年誕辰,和俄羅斯總統大選時間十分接近。科尼格認為,“普京以可以預見的77%得票率再次當選以及被刻意營造出全民節慶氣氛的這場選舉”再次把一些老問題重新提了出來。他在博客上寫道:“為什麼在沙皇被推翻一個世紀之後,俄羅斯人的思維仍然帶有濃厚的王朝和家族統治色彩?為什麼‘自由’和‘民主’在俄羅斯聽起來更像是罵人的話?”

可以肯定的是,高爾基的形象是在觀察者的眼中誕生的。這個在1901年聖彼得堡學生示威被暴力鎮壓之後寫下《海燕之歌》的高爾基,真的是一位革命的歌頌者嗎?又或者詩歌中描寫的海燕帶着“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發出的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只是碰巧預示了俄羅斯十月革命的到來?

無產階級作家稱號

高爾基一生從不避諱強有力的語言。不管是他的文學作品,還是早期令他成名的社會批判性劇作,都是如此。190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母親》也是如此,憑藉此書他一躍成為前蘇聯文學界的泰斗,因為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名工人,真正的無產者。況且面對自己和十月革命的領袖列寧之間的友誼,他也從未背離自己的風格。

在前蘇聯帝國,文學上的名譽和政治上的利用是相輔相成的:1927年10月22日,蘇聯科學院決定授予高爾基“無產階級作家”稱號,之後他又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他被授予列寧勳章,這是前蘇聯最高榮譽勳章。此外他還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會成員。在他60歲生日的時候,舉國歡慶,很多機構以他命名。甚至他的出生地下諾夫哥羅德也在1932年更名為高爾基市——這個名稱一直維持到1990年。

“國家榮譽損害了高爾基的聲望”

高爾基文學作品中的一些因素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思想範疇不謀而合。然而他的《母親》真的是前蘇聯新文學的典範嗎?高爾基研究者科尼格堅信:“高爾基被抬高到國家詩人的地位,給他本人以及他的聲望造成了巨大的損害”。

“前蘇聯把他塑造成了蘇維埃的士兵。但是高爾基從來都不是斯大林主義者!”科尼格表示,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高爾基與后革命時代的領導人之間的關係充滿矛盾。比如“在文化和革命方面他有一些非常不合時宜的思想”,比如1917年到1918年之間高爾基在《新生活報》上發表的一些文章,都對十月革命中的殘暴行為持明顯的反對態度,並且也對列寧提出了批評。之後他才轉向布爾什維克主義路線。而他後來到白海沿岸古拉格群島上勞改集中營參觀之後撰寫的報道文學,描寫了“棚屋窗台上擺放的花盆”,都暴露了高爾基在政治上的天真。在前蘇聯時期被視為異議作家的索爾仁尼琴後來在1973年出版的《古拉格群島》一書中揭露了勞改營的內幕。

最終,高爾基成為了斯大林政權下的傀儡文人和個人崇拜對象。他在國外度過了很多年的時光,最終於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有關他的死亡至今都眾說紛紜:是不是斯大林下令謀殺了他?不過,他沒有經歷斯大林一手策劃的大清洗運動,據估計有150萬人成為那場政治運動的犧牲品。當1991年蘇聯解體的時候,人們將高爾基這位國家親封的無產階級作家也一起推下了神壇。時至今日,人們漸漸明白了一點:應該儘可能地把作家高爾基和政客高爾基區別對待。

早期短篇小說德譯本問世

高爾基的長篇小稅、短篇小說和戲劇作品已經被翻譯成超過100種語言。在他150周歲誕辰之際,柏林建設出版社(Aufbau-Verlag)整理出版了這位作家早期的17篇短篇小說,書名為《霍爾特瓦的集市》(Jahrmarkt in Holtwa)。

這些短篇小說講述了在革命到來之前的沙皇俄國,那些普通百姓的生活——他們當中有小混混,也有流浪者,在一場大飢荒之後,他們四處乞討,到處搶掠。

將這些小說譯成德文的是語言學家布勞恩加特(Ganna-Maria Braungardt)。“這些小說有着巨大的力量”,她在不久前接受德國電視一台採訪時說,“因為這些故事都是建立在個人經歷的基礎上寫成的。非常真實——而且還沒有受到政治思想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