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捫虱而談

捫虱而談

王猛,字景略,是南北朝時期少有的大政治家,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流的政治家。於公元325年出生於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壽光)。幼年家貧,但於兵荒馬亂之中仍然手不釋卷,刻苦學習。他為人謹嚴莊重,深沉剛毅,胸懷大志,氣度非凡。早年隱居於陝西西嶽華山,靜候風雲之變而後動。公元354年,東晉荊州鎮將桓溫北伐,駐軍灞上(今西安市東),關中父老爭以牛酒迎接,男女夾路聚觀。期間,王猛曾經前往求見桓溫,最終失望而返。

王猛生活的時代是五胡十六國中的前秦時期。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北方的非漢族政權。357年,苻堅即前秦王位,開始參預前秦政權,一步步升遷至太子太傅、司徒、丞相,並擔任了輔國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等官職.掌握了前秦的軍政大權。王猛輔佐苻堅治理前秦近20年,使前秦由小列大,由弱變強,最後統一了北部大半個中國,使中國北方一度出現漢魏以來少見的政治清明和經濟發展。

史書說:“猛為相……官必當才,刑必當罪。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王猛在公元375年病逝,苻堅按照漢朝安葬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那樣的最高規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並追謚王猛為“武侯”——如同蜀漢追謚諸葛亮為“忠武侯”(世人簡稱“武侯”)一樣。秦國上下哭聲震野,三日不絕。後人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他是諸葛亮一樣的大政治家。他見到桓溫時的“捫虱而談”也被傳為千年經典美談,成為魏晉名士瀟洒風流隨心所欲的標誌性實例。

原文

桓溫入關,猛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溫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溫默然無以酬之。溫之將還,賜猛車馬,拜高官督護,請與俱南。猛還山咨師,師曰:“卿與桓溫豈並世哉!在此自可富貴,何為遠乎!”猛乃止。

譯文

桓溫帶領東晉軍北伐,進入潼關。王猛披了一件破長袍前往謁見,面對着桓溫大將軍(時桓溫為東晉征西大將軍),他一面摸索着衣服里的虱子,一面旁若無人地大談時事。桓溫大為驚奇,便問:“我奉天子之命,伸張正義,討伐叛逆,統帥十萬精兵為百姓消滅殘存的寇賊,然而三秦(關中)的豪傑之士卻無人前來歸附,這是什麼緣故?”王猛回答::“明公不遠數千里深入敵境,現在長安近在咫尺,而不肯渡過灞水發動進攻,百姓們不知道明公的心思,所以不來。”桓溫默然無語。桓溫將要撤軍南歸時,送給王猛車馬,又拜他為督護這樣的高官,並邀請他一起到南方去。王猛回到華陰山,,就此事諮詢他的老師。老師說:“你怎麼能和桓溫這樣的人並世相處呢!在此地自可富貴,何必捨近求遠呢!”王猛於是就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