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小區里一位老人去世,因為農村停靈七天的習俗,樓道里和樓門前靈堂里擺滿了花圈花籃。朋友五歲的女兒看到這麼多鮮花,像是看到迪士尼樂園一樣興奮,蹦著跳著說:「媽媽!好多花啊!好漂亮呀!怎麼這麼好看啊!像仙境一樣!」

這件事情讓朋友當時異常尷尬,人家辦喪事,孩子說特別好看,雖然符合現實,但是的確有點不合時宜。其實這樣啼笑皆非的事情也正從側面提醒著我們孩子對死亡教育的缺失。

日復一日,我們的孩子也漸漸長大。隨著接觸的世界越來越大,他們對生命探索的興趣也越來越濃。於是,他們開始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也會問「世界上是不是有天堂啊?」「天堂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要死啊」等等。而這些有關死亡的問題,常常讓我們不知所措。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夠遠離傷害和死亡,永遠幸福快樂,但這些無法避免。因此,當孩子問起我們死亡相關的問題時,很多家長都會糾結到底該不該和孩子討論、正式生命。說多了,怕孩子恐懼;閉口不談,又怕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到底怎麼辦才是教育孩子認識生命和死亡的最優解?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了那麼多死亡:花朵的枯萎,寵物的逝去,甚至是家人的去世……如果說,我們小時候接受的「死亡教育」——家長告訴我們「死亡就是活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不算是真正的死亡教育的話,那麼,真正的死亡教育又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從小教育孩子孩子認知死亡?又該怎樣以平和的姿態和孩子們好好談論死亡這件事呢?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一、為什麼我們要思考和談論死亡

白岩松在「追問生命尊嚴:醫學的使命與關懷」專題圓桌會上發言時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在整個中國,我們都太過忌諱「死亡」這個話題。其實,死亡和出生一樣,每一秒鐘都有無數人來到這個世界,也有無數人在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唯有不憚於談論,將死亡看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才能好好教育我們的孩子正視生命,不畏懼死亡。當我們的孩子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才能和要即將逝去的生命好好告別。

死亡是生命的導師,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對待死亡我們沒有必要緘口不談,死亡教育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必修的課程。和孩子共同討論這個話題不僅是很好的親子溝通方式,而且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也能從中得到對生命更深的感悟。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1、死亡是漢文化里缺失的一課

「生和死是一個人的起點和終點,生死為大,死和生同樣重要。」紀錄片《人間世》在《告別》一集中,講述的是一個臨終關懷病區的故事。裡面的病人最大的103歲,最小的只有3歲,他們在彌留之際被推進這間特殊的病房,在這裡完成人生最後的告別,「死亡」在這裡是無法迴避的話題。

當生命走到盡頭,當所有的醫學手段都已無力回天,很多人選擇坦然面對,體面地和生命做最後的告別,這是紀錄片《人間世》中有關於臨終關懷的討論。但具體到各家生活的時候,我們卻並沒有學會如何真正面對死亡,因為從臨終關懷到死亡教育,整個漢文化里都是缺失的狀態。

死亡的話題是國人所避諱的,很多家長自身對死亡也帶有恐懼。大人關於死亡觀認知的缺乏,以及整個社會大環境對於死亡問題的迴避,造成了我國死亡教育的缺失,讓死亡教育變的十分艱難和晦澀。孩子們往往可以直面的事情,大人卻選擇遮遮掩掩。我們從未重視過死亡教育,因為很多成年人都無法合理認識死亡。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2、孩子面對死亡,充滿疑惑和焦慮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雖然是每個生命最終都必須要面對的自然規律,但很多家長都不願和孩子過多地涉及談起,認為對於正處於生命旺盛初期的孩子來說,死亡還是一個很遙遠的話題,沒必要過早的讓其接觸,生怕給孩子天真爛漫的幼小心靈造成傷害。但是,其實死亡離我們很近,從花朵的凋零到寵物的離世,從熒屏中的新聞事件報道到動畫片中的故事情節,都在生活中訴說著死亡,它無時無刻不發生在身邊。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幼兒早在2~3歲時就已經對死亡有了一種模糊的認識,到5~6歲時已經能夠理解死亡的概念。

如果他們一直沒有接受相關死亡教育,或得到的知識不正確,孩子會對死亡充滿疑惑和焦慮,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認知,在真正面臨生命死亡事件的時候,心靈就會遭受重創。而對死亡避而不談,不正面回應孩子有關死亡話題的疑惑、不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則會使很多孩子在面對死亡時,感到恐懼、悲傷,更有甚者從此抑鬱,極不利於孩子成長。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二、死亡教育不可缺少,避而不談是對孩子的傷害

死亡教育是孩子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確認識死亡能使孩子對生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只有讓孩子認識死亡,了解死亡,才能夠幫助他們正確地對待死亡。同時,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也可以使孩子更加熱愛生活和生命,心裡種下一顆感恩的種子,讓孩子體會到保護生命的艱辛,增強承受抗挫折的能力。

雖然死亡對於成人來說本來就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很多家長可能會束手無策,但如果不正確引導,也會很容易讓孩子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出現負面情緒。

1、孩子會變得膽小、恐懼

孩子在五歲左右已經能夠較好地理解死亡的終結和不可逆性。在某些情況下,兒童將死亡賦予某種魔鬼或惡魔的形象,開始對死亡表現出恐懼。由於在兒童時期,孩子已經有了自主思維意識,但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不可能如成人一般理智地看待死亡,這時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孩子很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例如,出現恐慌、擔憂、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情緒容易激動、不敢自己睡覺,小小年紀就出現了焦慮症的癥狀,甚至不少的孩子會極度怕死,由於長期處於極度恐懼死亡狀態而痛苦不堪,這極不利於孩子心理發育,會帶來心理壓力。

2、孩子會變得漠視生命

根據中美精神病學術會議顯示,自殺已成為中國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而且低齡化趨勢日漸嚴重。缺失死亡教育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自殘、甚至是自殺,他們對生命完全沒有敬畏感,一些孩子把死的價值扭曲成了自己對付家長和社會的籌碼。

在四川瀘州,一名18歲男孩坐在窗台上要輕生,在他要掉落的千鈞之極,輔警衝上去一把將他拉住才保住性命。事後,了解到男孩輕生的原因,竟然是父親將他手機扔掉後一時想不開。同樣對生命的漠視,無獨有偶,在山東鄒城15歲男生偷開母親賓士參加同學聚會,回家時撞死一女子公然逃逸,在自首後男生居然聲稱認為開車跟開卡丁車差不多,一條鮮活生命被一句「自認為」而終結。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現在孩子們自殘、自殺、傷害他人事件層出不窮,究根結底就是對生命不敬畏、不尊重,所以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緩!唯有適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死亡教育,孩子才能正確理解「生」與「死」並且坦然面對,才能明白生命的價值,尊重、愛護自己和其他人的生命。

三、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正視死亡,就是尊重生命。死亡本是生命必然的經歷,要讓孩子明白死亡是客觀存在的,是生命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孩子談論死,是為了讓孩子珍視生,和孩子的死亡教育也有一定的技巧,家長在就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也要注意方法。

1、先端正父母自身的死亡觀

我們不願意和孩子好好談論死亡,是因為我們恐懼,不願意麵對。但現實是:你過往經歷里所有恐懼和逃避的事情都會在某一天突然來臨,打得你措手不及。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而要想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家長必須戰勝自身恐懼,直面自己死亡知識的匱乏,在結果到來前認真生活、少留遺憾。也可以學習各種積極生活的方法,如積極的去看一些關於養老、臨終關懷的文章,在自己能夠心平氣和的面對死亡之後再去教育孩子。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明天一定比今天好!

2、從植物到動物,讓孩子明白死亡的必然性

教小朋友認識死亡,自然界生物的生死輪迴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家長可以藉助關於生命發展周期給孩子講道理。

例如,在孩子幼教階段,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從觀察植物開始,告訴孩子花會開也會謝,同樣的枯枝也會發新芽,告訴孩子萬物都有出生、生長、繁盛、衰老、死亡的規律,所有人都逃不過。

繼而,我們可以從寵物離世到周圍老人離世切入,一步步的去貫徹孩子死亡觀的教育。每個人都要去面對身邊所有人的離開,包括自己父母。雖然過程會帶給孩子各種歡樂哀傷的情感變化,但這是他們接觸生命探索生命的過程,與其讓孩子蒙在脆弱之中,不如真誠且溫柔地地告訴他真相,鼓勵孩子和我們一起坦然面對。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3、根據孩子性格有差別的進行教育

外向的孩子,一般會將自己的困惑講出來,這時候,家長應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就像大自然中花開花落一樣,每個人都要經歷。

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需適時與孩子探討,內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問題也會憋在心裡。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及時察覺和理解孩子的小心思,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給孩子創造一個寬鬆的氛圍,鼓勵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不要壓抑自己。

同時,當我們在向孩子解釋死亡的時候,要注意用平靜、緩和的語音語調來陳述死亡這件事情,不能為了渲染死亡的氣氛,而故意把聲音弄得低沉陰森。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4、好好生活就是對死亡最好的面對和尊敬

家長也要明白一點,進行死亡教育並不是單純地把死亡概念灌輸給孩子,也不是談到死就戛然而止,而是應該舉一反三地讓孩子知道,雖然我們會死亡,但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讓人們認識到生命的珍貴,強調生命的價值所在。喬布斯在17歲時接受美國著名的死亡教育,在明白生命的意義後,把每一天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過,最後成功創建了蘋果公司。我們不僅要告知孩子面對死亡帶來的悲傷的現實,更要讓他們思考積極、有意義的現在。雖然每個人都會死亡,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潛能,儘力去完善過程。

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

死亡教育是漢文化教育中缺失的部分,與其對死亡避而不談,不如教育孩子正確對待死亡。和孩子談論死,是為了珍視生,我們無法改變死亡的終點,但可以在生老病死中,傳遞給孩子愛與勇氣。

華夏新聞|時事與歷史:比性教育更缺乏的是死亡教育 讓孩子學會敬畏生命這門人生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