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智效民:著名物理學家饒毓泰的悲劇

作者:智效民

前幾年,網上評出“美國頂級名校知名華人”,饒毓泰、曾子墨、張朝陽、李政道、錢學森、宋慶齡等人並列其中。與其他人相比,饒毓泰的知名度有點低,因此想介紹一下。

饒毓泰字樹人,1891年生於江西臨川。他早年在上海求學時,與胡適是中國公學的同學。因胡適兼任英語教師,他成了胡的學生。因此胡適在《四十自述》中說:“論學問,我那時怎配教英文?但……我教的兩班後來居然出了幾個有名的人物:饒毓泰(樹人)、楊銓(杏佛)、嚴庄(敬齋),都做過我的英文學生。”

辛亥革命後,饒毓泰赴美國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後,他擔任南開大學教授,並創辦南開大學物理系;1933年又擔任北京大學教授、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他的學生吳大猷說:我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始,不過是1931年前後的事。那時的北大物理系主任王守競在量子力學研究上頗有成就,但他後來卻投身於飛機製造業。1933年饒毓泰接任後,不僅聚集了一批年輕有為的學者,還邀請國際著名科學家前來訪問。這種少長咸集,群賢畢至的局面,使當時的研究工作非常活躍(《吳大猷文錄》50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抗戰期間,清華、北大、南開共同組成西南聯大,物理系陣容非常強大。其中不僅有清華的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霍秉權,北大的饒毓泰、朱物華、吳大猷、鄭華熾、馬仕駿,南開的張文裕以及許貞陽等人,還培養出楊振寧、黃昆、李政道、胡甯、林家翹、張守廉、黃授書、李蔭遠等一批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回憶說:“遇見這樣的‘群英會’,是使教師最快樂的事”(同上,56頁)。

抗戰勝利後,胡適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饒毓泰認為這是開闢“吾國教育……新紀元”的大事,也是“延攬人才”、“復興北大”的好機會。為此,他把錢學森寫的《工程科學系之目的及組織大綱(草案)》寄給胡適,並提出“可否由北大聘錢學森先生為工學院長”的建議(《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42卷518頁)。但是不知什麼原因,錢學森沒有及時回國服務。

1948年年底,胡適乘飛機離開北平時,饒毓泰本來也在國民政府搶救學者的名單中,但他卻留了下來。1949年以後,他繼續擔任北大校務委員會委員兼理學院院長和物理系主任。1952年年初“三反運動”開始後,饒毓泰最得意的一個學生在大會上指責他所謂“趕上世界學術水準”,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在作怪。饒不能接受,著名學者、北大副校長湯用彤又批評他思想有問題。不久,饒毓泰在家中暈倒,隨後又精神失常。當竺可楨看望他時,只見他“眼睛直視無睹,不能認人,但云‘為什麼緣故’。”(《竺可楨全集》第12卷573頁,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962年,中央研究院在台灣舉行院士會議,院長鬍適在歡迎新院士的酒會上說:“我是一個對物理學一竅不通的人,但我卻有兩個學生是物理學家:一個是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饒毓泰,一個是曾與李政道、楊振寧合作驗證‘對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吳健雄女士。而吳大猷卻是饒毓泰的學生,楊振寧、李政道又是吳大猷的學生。”(《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10冊3898頁,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版)遺憾的是,話音剛落不久,胡適因心臟病突發而倒地身亡。

也許胡適並不知道,自從“三反運動”以後,饒毓泰就“靠邊站”了。文革開始後,他又倍受凌辱,於1968年上吊自殺。中國物理學奠基人的最後20年,居然會是這樣!

據說,當年國民政府計劃搶救的學者共60人,但實際上除了胡適、梅貽琦、毛子水等人外,大多數人沒有從命。有人做過統計,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有60人留了下來,中國科學社27位理事除一人去了海外,全部留在大陸。

為什麼在最關鍵的歷史時刻,大多數學者都選擇留下呢?這恐怕與他們心地善良、思想單純有關。當時馮友蘭就對他的弟弟馮景蘭說:“何必走呢,共產黨當了權,也是要建設中國的,知識份子還是有用的。你是搞自然科學的,那就更沒有問題了。”他還說:“作為一個學者,對於自己所鍾愛的學術事業,不能輕易放棄;對於政治,應當保持一定的距離;自己希望國家強盛,但對於哪一個黨派掌權,則不想干預,也無力干預,誰能夠把中國治理好,自己就擁護誰。”(《馮友蘭傳》204-205頁,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這顯然是當時大多數學者真實而幼稚的心態。

後來,有人在美國國務院的外交檔案中發現,胡適飛到南京後,曾老淚縱橫地對司徒雷登說:抗戰勝利後,他只知道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學術,放鬆了思想戰場上的努力。正因為如此,胡適在1949年為《陳獨秀的最後見解》作序,揭露了極權政治的本質;1950年又寫下《斯大林策略下的中國》,探討了“中國崩潰”的教訓。

看來,個人與社會、學術與政治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否則就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