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幼學瓊林》筆談(十九):郭子儀尊居宰相

  • 新聞

135100088q9nq1253q80

【原文】

久不屈茲膝,郭子儀尊居宰相;不為米折腰,陶淵明不拜吏胥。

【字詞義解釋】

(1)茲(zī) 膝(xī):此膝。茲,此。膝,膝蓋。
(2)郭子儀:唐代名將。
(3)折腰:低頭下拜。
(4)陶淵明:東晉詩人,字元亮,(或雲:名潛,字淵明),自號羲皇上人、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
(5)吏(li) 胥(xū):地方上掌管文書的小官吏。

【譯文參考】

唐朝節度使田承嗣佔據河北,擁兵自重,郭子儀派使者勸他投降。田承嗣於是向西跪拜說:「我這個膝蓋已經有十年不曾屈膝下拜了,如今卻為了尊重郭子儀才這麼做。」

晉朝的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官隱居,不拜迎吏胥。

【讀書筆談】

陶淵明大家比較熟悉,我們主要講唐朝傳奇名將郭子儀。

郭子儀(698年─781年),歷事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一直手握重兵,是唐朝功高蓋世,權傾天下的傳奇人物。他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就是功高蓋世,卻能使得皇帝不疑,小人不妒。因其護國立下赫赫戰功,唐肅宗封郭子儀為汾陽王。如此富貴順遂,難道僅僅是運氣太好?

當然不是,郭子儀不僅寬厚仁義,一生坦蕩,還擁有著過人的處世智慧。他完美的人格,成為歷代文臣武將的楷模。

過人的智慧和器量

汾陽王府位於長安親仁里,經常是敞開門庭,任由下官、雜役自由出入,無人過問。

一次,有位武將要去鎮守邊疆,行前到王府向郭子儀辭別,看到郭子儀的夫人和女兒正準備梳妝,要郭子儀為她們拿毛巾、打水,就像使喚僕人一樣。

郭子儀的孩子們多次規勸他:「父親大人功業顯赫,卻不尊重自己,無論尊卑貴賤都可以進出內堂、觀察寢室。我們認為就算是像伊尹、霍光這樣的權臣也不會這樣做啊。」

郭子儀笑著說:「你們不懂我的用意。我有五百匹馬吃著官家的糧草,有上千的部屬吃著官家的糧米。往上沒有我的位置,往下也沒有可以仗恃的退路。假如我圍起高牆、關閉大門,與朝內外的人不相往來。一旦與人結怨,有人誣陷我不遵臣子法度,那些貪圖功利、陷害賢能的人就會和他們一道促成是非之事。到那時,我們郭家九族就會粉身碎骨,後悔都來不及。現在,我敞開大門,坦坦蕩盪沒有間隔;四門全開,有人想以讒言誹謗,也沒有辦法!」兒子們才拜服郭子儀的見識和器量。

坦蕩君子 感化小人

郭子儀以寬厚盛德感服人心。連狂徒、小人都會拜服。魏博節度使田承嗣擁兵自重,囂張跋扈,對人傲慢凶狠,沒有禮節和法度。因其佔據河北,郭子儀派使者去勸降。沒想到田承嗣望著郭子儀所在的西方,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來使說:自己的膝蓋不屈於人已經有十年了,但是今天,我為了郭公以禮下拜。

有一年,郭家的祖墳被盜。那可是極大的欺辱。時人懷疑是宦官魚朝恩,因忌恨郭子儀暗中派人去挖郭家祖墳。因郭子儀手握重兵,大家十分憂心朝堂起風波。

沒想到郭子儀十分大度,對皇上說,自己久掌兵權,軍士里肯定有人毀壞了他人祖墳,所以如今自家的祖墳被挖,是上天的譴責,並非人為。

又有一次,魚朝恩設宴邀請郭子儀赴宴,郭的部下很緊張,說魚朝恩會對他不利,部將要全副武裝護送郭子儀。郭子儀拒絕了部下的好意,只是帶了幾個家僮赴宴。

魚朝恩很驚訝,問他:「您的車馬隨從為什麼這麼少呢?」郭子儀就將聽到的傳聞、部將的意思告訴了他。魚朝恩嘆服:「若非大人如此賢明,怎麼可能不懷疑我呢?」

最終,連魚朝恩這樣的小人,也被郭子儀的度量和坦蕩胸襟所感化。

所以,郭子儀的人格,是孩童學習的典範。

【說故事時間】 隱逸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曾孫,生性溫良敦厚、淡泊名利。少年時懷有儒家濟世之志,但因時局動亂,雖曾幾度出仕,卻只當過州祭酒、參軍等幕僚性質的小官,看盡了官場的現實冷暖,爭權奪利,正直的陶淵明因而三度辭官。

四十一歲時,再度為生活所逼,出任彭澤令。一日,郡中的都郵到彭澤視察,縣裡熟諳官場文化的小吏提醒他,要穿官服行拜見禮,陶淵明一向不慣逢迎巴結,不禁長嘆說:「我怎麼能為了這五斗米的微薄薪俸,卑躬屈膝地去事奉那些鄉里小人!」說完便毅然決然辭官歸隱,在職僅八十餘日。陶淵明終於實現了歸隱田園的心愿,此後二十余年,躬耕田園,不再出仕,並留下許多風格清新的詩作,成了「隱逸詩人之宗」。一生高風亮節,世稱「靖節先生」。

陶淵明常常在五、六月的時候,獨自倚卧在北面的窗口,或享受習習的清風,或開卷有得,自稱是「羲皇上人」(年代早於伏羲氏的人),過著閑適無憂的生活。陶潛雖不懂音樂,但有一張沒有弦的琴,每當與朋友一起飲酒作樂時,就撫著琴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只要能體會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費神去撥弄琴弦!)

當時,廬山東林寺有位慧遠法師,送客從不過寺前的虎溪。有一次,陶潛和道士陸修靜去拜訪他,三人相談甚歡;慧遠法師送客時,不知不覺竟過了虎溪。此時正巧聽到虎吼聲,三人相視,大笑而別。後人于其地建「三笑亭」,而世傳有「虎溪三笑圖」。

(注:據正見網傳統文化教材《幼學瓊林》改編,增加筆談部分,以便理解課文內容)

文:劉如
來源: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