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文史漫談:拒色戒淫上天感應

5547420c8e650

自古以來,人們只有順從天理,堅守良知,才能獲得吉慶;違背天理,造作罪惡,就遭受禍殃。人們沒有不希望自己健康長壽、吉星高照的。然而,那些好色貪婬之人,他心中所希求的,同他自身的所作所為卻適得其反,致使惡運頻頻降臨。人們所作所為合乎倫理道德,才能獲得福運和善報。這類故事在古籍中多有記載,以下舉幾個例子。

靳瑜拒不納妾

明代時江蘇省鎮江縣人靳瑜,在金壇縣設塾授徒,平日誨人不倦,是一位道德文章極受人們尊敬的好老師。他結婚已二十多年一直沒有孩子,靳夫人於是勸其納妾,靳瑜說:“我雖沒有兒子,可是我當老師,善盡職責,教育後人成為於國於民有用之材,這也是真正的有後。況且有子無子皆由命定,不是強求所得!”

靳夫人見他不肯納妾,就乘其不在家,出錢聘了鄰家的女子,接到家裡住。然後寫信催靳瑜回家。靳瑜接到家信,立即從金壇回到鎮江。靳夫人在家已擺好酒席,叫鄰家的女子陪伴,並告訴靳瑜事情的原委。靳夫人認為自己在場,靳瑜不好意思,就出來把房門反鎖上。靳瑜看到房門已鎖,便打破窗戶,跳窗而出。靳夫人著急地說:“我拿出大部份的積蓄,好不容易替你娶了一房妾,想讓靳家有後。”靳瑜說:“你雖是一番好意,可這姑娘年方十八,她小的時候,我還抱過她。平日她遇見我時,常呼我靳公公,我只願她將來能嫁一個好人家。我年老,多病,不能辱沒了她。 ”靳夫人知道無法勉強,只得把那女孩子送回家。

不久,這位二十多年沒有生育的靳夫人忽然受孕,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十七歲省試頭名,十八歲會試高中,就是後來位至宰相的靳文僖公。人們都認為靳瑜的德行,感動了上天,因此上天賜他一個貴子。

孫生積德改命

明代時浙江寧波人孫生,家中貧困,給幼童當家庭老師,辛辛苦苦一年下來,不過幾兩銀子。後來失業了,寄居在塘西張家,幹些抄抄寫寫的事。

張家有一婢女,更深人靜來求歡,被孫生嚴肅拒絕。婢女轉而去求同住書房的教師,事成後離去。端午節到了,那教師被辭退,又生了毒瘡,久治無效。孫生代任老師,一天在門口遇見叔父,叔父告訴他:“我兒子生病,禱告城隍,夢見城隍坐殿上,核對原該餓死現又修改的名單,念到十幾名時,我聽見有你的名字。我暗地問念名單者為什麼把你從餓死名單中勾去?他說:此人本來四十六歲時,該出外餓死,但因今年四月十八夜拒絕某女邪淫私奔,因而給他延壽二十四年,改入生活富裕的祿籍。我深深地祝賀你。”

以後請孫生當教師者日漸增多,每年可得銀百餘兩。孫生四十六歲那年,即明萬曆三十六年,米價暴漲,餓死很多人,而孫生一家卻未受到影響,到他的兒子成年時,孫家已成巨富。

冒起宗勸善戒惡

明代時江蘇有一位書生冒起宗,從小就喜歡讀經書、善書等。他在參加鄉試時,覺的似有神助,因而考取,然而在會考中卻沒被錄取。回家後,他發願繼續堅持讀書行善,考慮到貪婬好色,很損陰德,在善書《太上感應篇》中看到有“見他色美,起心私之”一條,講到“色”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業,即“蓋人之於色,當入眼之時,此心一動,而思之慕之貪之求之之念,固結於中而不可解。此等念慮一萌,不待身去蹈之,即已出天理而入人欲”。冒起宗於是對此條目加以註解並列舉了很多報應事例以便充份證實,向人勸善要拒色戒邪淫。當時協助抄寫的是南昌羅憲岳。

戊辰年正月,羅憲岳夢見三位神仙,當中是位穿著道袍的老神仙,左右各站一位紫衣仙童,老神仙拿出一本冊子叫左邊仙童讀,羅憲岳聽出來是冒起宗“見他色美”的全部註解。讀完了,老神仙說:“該中。”隨後叫右邊仙童詠一首詩,仙童詠:“貪將折桂廣寒宮,須信三千色是空,看破世間迷眼相,榜花一到滿城紅”。羅憲岳醒後詳細記下夢中事,告訴了冒起宗:“你就要考中了,但榜花二字不知指什麼。”等到發榜時,冒起宗果然高中。後來冒起宗從藏書中發現有榜花二字,註解說:唐朝科舉,禮部發榜時,姓氏生僻不常見的稱榜花,冒姓就屬於這種生僻之姓,故詩中暗示為“榜花”。

錢大經行善贖罪

清代時四川有位書生錢大經,文才超群,文章寫得既快又好,他十七歲就外出求學備考,可是幾次科考卻連鄉試都考不過。一次,他眼看康熙庚子年的鄉試即將開始,就在神壇前祈禱於文昌帝君。

晚上,他夢見有位青衣童子,領著他來到文昌帝君面前。文昌帝君命人取冊查出:“錢大經二十歲中鄉榜第二名,第二年順利通過會試、殿試,最後大魁天下高中狀元,官居二品,壽七十三歲。然而因造淫書三部,為此上天已經削盡其全部功名,且不久於人世。”文昌帝君接著又說道:“你在其它方面上還算一向存心忠厚,孝道與朋友之交,也都無虧欠。無奈,你寫的三部淫穢書籍,使許多世間男女,敗壞名聲,喪失貞操,若不是前生積有大德,你早就進地獄了!”錢大經聽後從此改惡從善,以後逢人就勸其向善,宣傳邪淫的害處,遇見淫書就通通燒毀。專心讀書,到老明經達禮,後來考中了進士,活到六十二歲。

感應之機,如此之快!人們切不可在與色欲相關的方面犯錯,一時的糊塗,換來的是一世都難以彌補的遺憾。天理昭彰,善惡有報。一切遵循天理而為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和前程。

資料來源(《太上感應篇例證》、《德育古鑑》等)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