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神傳文化】:樂之大用

  • 新聞

20190622121620540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樂教化一直伴隨著華夏民族,維繫著神州大地五千年來的神傳文明。

人的先天本性原本善良平靜,有感於外物的誘惑,生出好惡之情,好惡之情得不到節制,就會逐漸失去先天的本性,從而邪念叢生,追求私慾,以至無所不為。於是聖王們根據天地的中和之道制定了禮樂,樂以正其心,禮以正其行,用禮樂把人心調適到中正平和的天地之道上。

《禮記•樂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與天地合其德,就是德音、雅樂、正聲。與天地不合就是邪僻,就是溺音、淫聲。聖王用大樂調和人的心志,用大禮節制人的行為。人的心志行為都符合天地之道了,自然就天下大治而國泰民安了。

那麼,音樂真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尚書•益稷》曰:「簫韶九成,鳳凰來儀。」虞舜時的樂章簫韶之曲,連續演奏九章,鳳凰也飛來隨著樂聲翩翩起舞。蕭史弄玉吹笙吹簫,感化天地,引來赤龍紫風,雙雙乘之,成仙升天而去。雅樂能感通天地神靈降示吉祥,何況於感化人心?

孔子在齊國聽習韶樂,三月而不知肉味。他感嘆說:沒想到聽音樂竟到了這種地步!據說師曠彈琴時,馬兒會忘記吃草,仰起頭側耳傾聽;覓食的鳥兒會忘記飛翔,翹首迷醉,丟失口中的食物。足見雅樂和神安體,感人化物的力量。

孔子的弟子子游在武城做官,注重以禮樂教化百姓。城裡經常一片弦歌之聲。子游見到孔子說:「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會和順。’現在城裡的百姓都講究禮讓,和睦相處。這正是我初時為政的目的。」孔子聽了非常高興。

對聖人來說,雅樂教化人心,勝過雄兵百萬。

舜帝時有苗不服,大禹欲武力討伐。舜帝曰:「不可,德政教化不夠而動用武力,這不合治國之道。」於是修明德政教化三年,令人們手持干戚起舞,以美德舞樂代替武力感化對方,終於不戰而屈人之兵,使有苗降服。

「雅樂者,君子之所以養義也。」「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道德的力量是永遠高於技藝的。君子擁有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懷,彈奏出的雅樂自然使眾人心服。舜帝舞樂服有苗,孔子弦樂解圍,諸葛亮空城彈琴退敵,不都是這樣的嗎?

孔子曰:「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文德,就是禮樂教化。禮樂教化的「文治」之功,實在是遠遠勝過勞民傷財,不得已而用之的「武功」的。是故君子修身治國,不可離開禮樂的教化。

高雅的樂曲能感通天地,邪僻的音樂也會招致災禍。亡國之君商紂王不尊天道,不聽雅樂正聲,卻命樂師師延作靡靡之樂。武王伐紂時,師延抱琴投濮水而亡。

後來,晉平公設宴招待衛靈公一行。酒興正濃時,衛靈公說:「我來貴國的途中,聽到一種新樂,想演奏給您聽聽。」晉平公便讓師涓演奏。師涓還沒彈完,晉國樂師師曠就手按琴弦制止說:「這是亡國之音,不能再彈下去了!」晉平公不解,師曠說:「這樂曲是師延作的。師延曾為紂王演奏這靡靡之音,後來武王伐紂時,師延抱琴投水而死。所以聽到這樂曲的人,他的國家也一定會衰亡!」晉平公說:「我就愛好音樂,就讓我聽完吧。」師涓便一直彈到曲終。

晉平公問師曠:「樂曲中還有比這更感人的嗎?」師曠回答「有。」晉平公要聽,師曠說:「您的修為不夠,不可以聽它。」平公執意要聽,師曠只得彈奏。彈第一段時,有仙鶴聚集;彈第二段時,仙鶴們鳴唱飛舞起來。晉平公大喜,又問道:「還有沒有比這更感人的?」師曠說「有。從前黃帝曾用它來大會鬼神,如今您的德義修養不夠,不可聽它。否則將招致災禍。」平公說:「我已經老了,所愛好的就是音樂,就讓我聽聽吧。」師曠無奈,只好彈奏起來。彈第一段時,白雲從西北天邊湧起;彈第二段時,狂風驟雨,廊瓦吹飛。左右大臣們四顧逃命,晉平公嚇得匍匐在角落裡。

此後,晉國大旱三年,赤野千里,晉平公也從此一病不起。

同是一首樂曲,黃帝聽之吉祥,平公聽之招禍。為什麼呢?是道德以及奏樂目的不同所致。黃帝以天子之尊、演奏與天地同和的大樂來酬謝天地神靈,這是天人合一的得道之舉。而晉平公道德不及諸侯,卻執意要聽與天地同和的大樂,這種用聖人的音樂來滿足聲色之欲的行為,助長了人的私慾妄念,是對天地神靈的褻瀆,對禮樂的破壞啊!

吉祥、天祐與災難、天譴,都是自己的人心招來的。假如晉平公能聽從師曠的勸告,節制人欲,修養德義,不作非分之想,處處謹遵諸侯之禮行事,那只會得到上天的賜福保佑,又怎麼會帶累晉國百姓也一同遭殃呢?

《史記•樂書》曰:古代聖君之所以制定雅樂,並不是為了娛樂人心,快意縱欲,而是為了治理好天下。音樂端正,人們的行為也就端正了。禮儀是由外表進入的,音樂是從內心產生的。如果離開了禮儀,人們的行為就會變得凶狠傲慢;如果離開了雅樂,人們的內心就會變得奸詐邪惡。雅樂是君子用來修養德行而防止淫逸的。所以聖王讓人們耳聽《雅》、《頌》之音,目視威儀之禮。這樣,邪惡的東西就無法侵入君子的身心了。

來源:明慧廣播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