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新冠病毒未來可能出現抗原漂移 致死率高達35%

未來或出現更致命的新冠病毒(SARS-CoV-2)變異株,致死率高達35%。

綜合媒體8月1日報道,英國政府緊急情況谘詢小組通過對現有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和其進化路徑研究後發現,新冠病毒未來可能出現“抗原漂移”的變異可能——也就是當病毒突變到一定程度時,先前的抗體不再起作用,從而導致感染率和死亡率進一步增加。

小組的科學顧問警告稱,這種致死率更高的變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幾乎肯定會發生’”,而這種變異毒株的致死率最高可達35%。

另據拉美社7月29日報道,預印本開放獲取資料庫美國生物學論文檔案網(BioRxiv)29日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新冠病毒的拉姆達變體不僅具有高度傳染性,而且可能逃避中和抗體。

d35302e944fbee905bb72df394d41134

新冠疫情延續,病毒變異給防控造成巨大壓力。(新華社)

報道稱,日本的一組科學家提出,2020年8月在秘魯發現的、現在至少在30個國家廣泛傳播的該變種毒株的刺突蛋白具有高度傳染性,而這種高傳染性主要是由該病毒出現的T6I和L452Q突變導致的,這些突變改變了該病毒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細胞受體結合的性質。

生物學論文檔案網指出,盡管這項研究迄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可以確定拉姆達變體病毒感染細胞的活躍程度不亞於德爾塔變體,後者目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傳染性的毒株之一。

這項研究指出,RSYLTPGD246-253N突變使該變體能夠逃避中和抗體,並被專家描述為一種“獨特”的突變,這種特有的突變隻存在於在南美洲造成廣泛傳播的拉姆達變體病毒中。

報道還稱,為了中和這種也被稱為“安第斯變體”的病毒變體,大約需要產生比中和其他毒株多1.5倍的抗體,這是因為N端結構域的大部分基因編碼區序列消失了,而抗體通常在這個位置與可能進入細胞的刺突蛋白相結合。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新冠病毒未來可能出現抗原漂移 致死率高達35%

相关推荐: 刺殺海地總統 司法部官員涉重嫌

首位民選總統亞里斯提德(Jean-Bertrand Aristide)在古巴接受醫療後,偕妻子回到海地首都太子港,數百名支持者迎接。(法新社) 〔編譯茅毅/綜合報導〕七日凌晨在自宅內遭虐殺的海地總統摩依士國葬儀式,預定二十三日在該國北華客新聞部古城「海地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