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奇蹟!故宮不怕水災能安然無恙全靠這條河!

20190830073911658

明溝與暗溝是故宮排水的毛細血管。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築上,沿著建築屋頂琉璃瓦落到地面,順著明溝流到地下暗溝溝口。

北京北靠燕山,東臨渤海,地形北高南低,所以水往東南流。大家知道,從元大都到明清的北京城,城闕宮殿的供水來自高梁河水系,每逢雨季,防汛是個大問題。據史書記載,北京城曾多次遭受水災,明代276年間,北京嚴重水災29次,清代268年間,北京發生特大水災5次,嚴重水災30次。

這些水災造成很多房屋被毀,人員傷亡慘重,甚至連北京城牆都被雨水沖刷而坍塌過一次。然而,位於北京市中心的故宮(紫禁城),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明清皇家宮殿建築群,在這麼大的水災面前,卻始終安然無恙,這其中有什麼奧妙呢?

城外三道防線:開設了相當完整的排水系統

故宮建城之前,防汛風險面對兩大挑戰:一是高粱河河水氾濫決口;而是西山山洪暴發。為解決這兩大問題,建造者按照自然地形的傾斜和規劃坡度,在故宮城外開設了相當完整的排水系統。

這些排水工程分為明渠和暗渠,在故宮外,至少形成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內城護城河及大明濠、太平湖;第二道是西苑太液池和後海;第三道則是外金水河和故宮的筒子河(護城河)。

這些河渠平時用於城市供水之需,一旦遇有汛情,則可用於排水防洪,以保證不讓大量的雨水和山洪流入故宮。

城裡宮殿:一磚一瓦上都布有排洪系統

故宮的前三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周圍漢白玉石欄杆的每塊欄板底部,都有一個排放雨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還有一個彫琢精美的石龍頭,名曰「螭首」,其口內為鑿通的圓孔,也是輔助排水的孔道。

故宮的屋頂是仿造魚的形狀建造的。屋脊就像魚的脊背,而屋瓦就像魚鱗。故宮的屋頂一般做成坡面形式,且屋頂上部坡度大,下部坡度小,這有利於雨水由屋頂迅速往下排,並在屋檐位置時迅速向遠方排。

更有意思的是,故宮每個院落的東西兩側地面上,都設有若干個用方石鏤雕成的金錢眼,其形狀仿明清銅幣,即外圓中方鏤雕成5個空洞,可以進水,人稱「錢眼」。這些「錢眼」就是雨水由地面流進地下溝道的入口。

故宮的每幢殿宇都有一條南北向的御路,東西六宮等院落也各有南北向的通道。

明溝與暗溝:故宮排水的毛細血管

紫禁城的地面排水方式是這樣的:雨水由北向南、由中間向兩端,或排入明溝,或直接排入內金水河。

可見,明溝與暗溝是故宮排水的毛細血管。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築上,沿著建築屋頂琉璃瓦落到地面,順著明溝流到地下暗溝溝口,還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徑流,順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溝。

故宮的每幢殿宇都有一條南北向的御路,東西六宮等院落也各有南北向的通道。這樣,御路和通道就將每個院落分為東西兩個排水區域,中間向兩邊排水,後院向前院排水,水流直接或通過溝槽匯流到前院。

乾清門至乾清宮之間,有一條堤形御道,御道下方有老虎洞。這堤形御道和老虎洞都是具有防汛功能的。乾清宮至坤甯宮的兩側及東西長街,都有縱向的暗溝設在路邊,接納由各宮院落排出的水,再匯入東西溝內,然後流入暗溝。

雨水排入暗溝以後,再由支溝彙集到乾溝,經乾溝排入內金水河。

故宮的「螭首」,其口內為鑿通的圓孔,也是輔助排水的孔道。(圖片來源:用心閣/維基百科)

內金水河:故宮防汛排水全靠這條河

內金水河是故宮的內河,是故宮排水系統的主動脈,由故宮的西北方流入城,由東南方流出。在故宮西北角樓偏東的南河幫上,有一石砌券洞,便是護城河水流入宮內的進水口,這裡設有控水閘,可以控制水位高低,遇有汛情,放下水閘門,洪水進不了故宮,從別處流走。

河水經券洞流入故宮城牆後,繼續往南流,到故宮內西北角的馬神廟開始露出地面,然後向西,轉南,經城隍廟東南角處一直向南流,再往東經過武英殿前,再經殿東的斷虹橋,往東流到太和門前院。

這時河身逐漸展寬,呈規整的弓形,弓身正中是金水橋。水流過金水橋再向東,穿過文淵閣,再折向南,由紫禁城的東南方流出,注入外護城河,至此完成了內金水河2100米的流程。

內金水河的河幫、河底都用白石鋪砌,斷面似一精緻的石槽,河身根據不同地區地形的需要,或寬或收或隱或現,並有不同的裝飾。

內金水河流到太和門前是全河的重點地段。河道最寬為7.7米寬,長11.8米。太和門前的內金水河上雄跨五橋,這五座橋的正中主橋是皇帝通過的御路,白石欄杆用雕有龍雲紋的望柱,與太和門、太和殿的須彌座欄杆等級相符。左右四座實橋,為王公百官行走之路。

從歷史上看,紫禁城內從無雨水氾濫成災的記錄。這說明,內金水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結束語

故宮的雨水,通過上述三種排水方法,由屋頂落入地面,由地面排入暗溝,由暗溝匯入內金水河,由內金水河匯入筒子河,最後由筒子河匯入通惠河。幾百年來,無論雨量多大,從無積水之弊。

到故宮去旅遊,冬天看雪,夏天看雨。這個夏天,你想不想去故宮看一場「千龍出水」的景象呢?

參考資料: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內從無雨水氾濫成災的記錄,全因為內金水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作者:雪靈穀人文地理

來源:阿波羅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