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全民偶像到眾矢之的 為什麽是李嘉誠(圖)

從模棱兩可“黃台之瓜”比喻,到“網開一麵”論的爭議,再到近日的香港“三大家族”相繼無償捐地,唯獨李嘉誠家族表態不跟進,隨著香港局勢的發展,李嘉誠再次進入輿論漩渦。“為什麽是李嘉誠?”這可能是很多人的疑問。

要回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需要從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說起。1978年的中國國慶沒有大閱兵,但是國家正處在十年“文革”結束後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國慶過後2個多月,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

在那年的國慶典禮上,天安門城樓上出現了一個名叫李嘉誠的香港商人。他穿著一件緊身的藍色中山裝,站在一大堆同樣穿著中山裝的領導人身邊。那一年,李嘉誠50歲整。這是他時隔39年之後重回大陸。

93708732bc5760acd9a56ae78e31175a

李嘉誠是中國內地最為知名的香港商人。(Getty)

在香港,但凡參加活動,李嘉誠都是一身西裝。據稱,李嘉誠是主動請纓赴京,為了那次赴京,李嘉誠還特意趕製了一套中山裝,帶到了北京。即便如此,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頭個整15年,精明的李嘉誠在香港與加拿大之間狂飆突進,但始終沒有將商業觸角伸及中國內地。在此期間,李嘉誠更多的是通過慈善捐款的方式,“投資”內地。

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發表南巡講話再次確立改革開放方向,李嘉誠決定撤出日本,投資內地。從1978年首次回到內地,在觀望整整15年之後,李嘉誠的商業版圖終於觸及內地。1993年,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入股深圳鹽田港,持股7成。隨後,在北京長安街邊,天安門東側核心地段王府井,建成東方廣場。

到香港回歸的1997年初,李嘉誠對內地的投資額已達500億。雖是後來者,但隨著大手筆的投資,李嘉誠在內地的回報卻持續上升。15年裏,得益於內地的高速發展,李嘉誠登上亞洲首富寶座,一坐就是15年之久。所謂時勢造英雄,白手起家的李嘉誠,也成為中國社會追逐財富路上的標杆人物和“全民偶像”。

李嘉誠自然也就成為了北京的座上賓。1984年鄧小平時代的國慶35周年大閱兵,1999年江澤民時代的國慶50周年大閱兵,2009年胡錦濤時代的國慶60周年大閱兵,李嘉誠都出現在香港觀禮團的名單之中,獲邀上京觀禮。在1999年閱兵儀式上,李嘉誠和香港商界諸如鄭裕彤、邵逸夫、郭鶴年、李兆基等大佬,都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知名人士”被邀請登上城樓觀禮台。那是香港回歸的第二個年頭。

如果故事到此結束,堪稱完美。但轉折出現在2015年,9月12日,新華社旗下智庫機構“瞭望智庫”發布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一文,批評李嘉誠掌控的長和係撤資中國大陸轉投歐洲市場是“失守道義”的行為。當時,這篇文章引起不小的轟動,也觸發了大陸輿論場左右兩派對“資本家”的大爭論。

實際上,從2011年李嘉誠創建的長和係就開始不斷拋售中國資產,並且自2011年以來就沒有在大陸拿地,2012年之後就沒有再購入香港的土地,進入2013年拋售大陸、香港資產的速度更是加速。數據顯示,自2013年出售內地資產開始,直至2017年4月賣掉香港地標建築中環中心,李嘉誠在長和係最後的年月裏拋售了多個項目,共套現近2,000億港元。

與此同時,趁著歐洲資產價格下跌之勢,李嘉誠利用內地資產換來的巨額現金流,投入到以英國為重歐洲的固定資產投資之中。

ca7dc54bd9d94be6ff8b0630ce7d1da5

李嘉誠在香港多家報紙刊登廣告進行表態。(微博@許億秒)

2018年3月16日,作為長和係創始人李嘉誠在90歲即將到來之際宣布退休,長子李澤钜正式接班。但退休後的李嘉誠還是在今年6月開始的香港反修例運動中,因為模棱兩可的“黃台之瓜,何堪再摘”的表態,以及希望執政者能對“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麵
的呼籲而陷入輿論漩渦。在輿論聲浪中,李嘉誠和香港另外三大地產家族,儼然成為香港社會深層次結構問題之一——土地問題的肇因。而隨著其他三大家族明確表態捐地紓困,堅持的李嘉誠更是成為“眾矢之的”。

40年時移世易,從“全民偶像”到“眾矢之的”,李嘉誠在內地民眾心目中的形象發生了冰火兩重天的變化。究其原因,李嘉誠還是那個李嘉誠,但中國社會對於李嘉誠的要求變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最缺的就是資金。從1993年開始投資中國內地算起,過去近30年李嘉誠在內地投資,無疑是雪中送炭。這也是李嘉誠被捧上神壇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商人,他絕對足夠成功。

同樣作為商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是他的本職和本色,這無可厚非。投資內地除了對內地的感情外,同樣也是基於追求利益的考慮,同樣遵循他謹慎的商業哲學。據稱,在李嘉誠的商業哲學中,有一條永遠不變的規則:不賺最後一個銅板,也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就是為什麽在中國改革開放15年之後,李嘉誠才開始在內地投資。把握時機的能力,很少有人能夠比的過李嘉誠。

同樣,“別讓李嘉誠跑了”響徹神州,還是源於李嘉誠商人的逐利本色和他的商業哲學。從2011年開始,李嘉誠持續從亞洲市場的高點套現轉投歐洲和其他西方市場,而這個正好是中國GDP結束長期9%以上的高速增長時間。從時間上來看,李嘉誠正好是從國內經濟最高點之後,便開始分批次將國內資產套現,然後投向歐洲和其他西方市場。而這個時候,歐洲尤其是李嘉誠重點投資的英國,正處在經濟的低點和資產價值穀底,從商業利益角度考慮,李嘉誠的“資產轉移”可以非常富有商業眼光。

問題在於,人們對於李嘉誠的期待已經改變。從1978年首次獲邀參加國慶觀禮團登上天安門城樓開始,李嘉誠就逐步成為了愛國愛港商人的代表人物,成功登頂世界華人首富並保持記錄多年所以在大多數內地民眾心目中,愛國愛港是李嘉誠的標簽,加上李嘉誠在中國內地獲得的巨大財富受益,很多人自然的就認為他的財富就應該投資中國留在香港。

但這不是商業和商人的邏輯,也不是李嘉誠的邏輯。事實上,李嘉誠被詬病的“撤出中國”,並非將全部投資撤出中國,而是撤離房地產市場。他減少房地產的投資的同時,也增加了其他領域的投資。李氏家族掌控的赫斯基能源,在中國南海總投資達400億元,其中荔灣天然氣項目已開始投產。

就如李嘉誠所言: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需要的隻是利潤,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他說,他的所有投資都是從市場的層麵考慮,是純粹的經濟考量,為了他的商業帝國能正常運轉並得到良好繼承。作為一個商人,他會去努力理解政治,但絕不僭越政治。

是的,作為一個已經91歲高齡的成功商人,確保他創建的商業帝國能夠持續並得到良好繼承,也是他應該要做的事情。“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是其中自然的選擇。基於此,一方麵將一部分資產分散到低估值的歐洲,另一方麵又將公司注冊地轉移到開曼群島,就是一種較為穩妥的交班安排。

媒體注意到,中國國慶70周年大閱兵,雖然李嘉誠並未出現在香港觀禮團名單之中,但已經接手李氏家族產業的李澤钜,作為觀禮團成員,出現在了北京。

圍繞李嘉誠的輿論漩渦必然不會輕易結束,質疑之聲必然還將伴隨他的餘生。但讓“政治的歸政治,商業的歸商業”,讓商人李嘉誠回歸商人,對李嘉誠而言可能更客觀和公平。

這個世界從來不是非即白的,也從來不是做不成“朋友”就一定要成為敵人的。中國社會近年來恰恰出現了這樣的民粹主義傾向,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華客網:從全民偶像到眾矢之的 為什麽是李嘉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