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學者:中國被自己在佩洛西訪台前“勇猛的語言”套住了

學者認為,中國一定程度上被自己在佩洛西訪台前“勇猛的語言”套住了,不得不作出反應,而中國國內正處在“二十大”換屆的敏感時期,增加了北京作出回應的政治壓力。

今年下半年即將召開的“二十大”將會揭曉下一屆領導人的人選,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將在會上再次尋求連任。https://t.co/MpSJDQQHfM

— ABC中文 (@ABCChinese)
August 5, 2022

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周三結束了她世界矚目的台灣之行,而中國則從周四下午按照計劃開始了在台灣海峽為期四天的軍事演習。 

作為25年來訪問台灣的最高級美國官員,佩洛西在台北的19個小時觸發了中國26年來最大規模的軍事演習。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不但出動了海軍、空軍的上百架戰機、十艘戰艦,甚至史無前例地派遣航空母艦進行威懾。 

25年前,中國在第三次台海危機(台灣稱“飛彈危機”)期間地導彈發射範圍主要集中在台灣西部、南部、北部。但這次,中國方麵宣稱導彈飛躍了台灣主島上空,墜落在東部海域。 

不過,台灣國防部回應稱,導彈的”飛行路徑位於大氣層外”,”對本島地麵並不構成危害”。不少遊客聚集在離高雄不遠的旅遊景區小琉球島海岸,試圖眺望軍演的情形。 

專家普遍認為,這次計劃對台灣島形成合圍的軍演無疑是史上之最,而中國則可能利用這次契機跨越邊界,打破台灣海峽現狀。

軍演的實際的震懾作用如何,背後又到底藏有哪些玄機?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的解讀。

中國的信息宣傳戰 

中國政府宣布其導彈將被發射至台灣周邊的六個海域。(Reuters: Thomas
Peter)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安全研究與犯罪學係講師黃呂琛博士表示,這次規模空前的軍事演習實際上是試圖表明解放軍有可能封鎖台灣,不過中國實際上能做什麽則是一個不同的問題。

黃博士說,雖然一方麵要看到軍演確實值得關注,另一方麵,針對台灣的合圍演習以及網路攻擊在他看來更多是中國在釋放信號。

他認為,這些信號告訴更廣泛的國際社會,中國現在有能力,至少預估自己有能力把台灣從國際社會孤立開來,也有能力攻擊台灣的國內基礎設施,包括網絡空間和其他領域。

“從南邊和北邊來看都是這樣,它離基隆和高雄的港口大約不到20公裏。這些都明確了解放軍能力的提高和擴張,”黃博士說。

“我認為北京將試圖利用這些演習來改變台灣現狀,而這對台灣人民的和平與安全構成了長遠的威脅,”黃博士說。

在佩洛西訪問台灣前後,中國針對台灣的黑客活動也出現明顯增加。包括台灣總統府、外交部等政府機構網站都遭遇了攻擊,街頭一些商業屏幕也遭到劫持,顯示了中國的宣傳標語口號。

不過另一方麵,黃博士對中國是否能像宣傳信息中所說的那樣靠近台灣表示懷疑。他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像是台灣街頭的屏幕受到的網絡劫持一樣,仍然是中國信息和宣傳戰的一部分。 

“​​軍事演習永遠不會跟真正的衝突相同。因此,在我看來,這仍然更多是關於釋放[中國]有能力做什麽的一種姿態和信號,”黃博士說。

可能出現長期周期化軍事舉措 

中國軍方公布了向台灣周邊水域發射彈道導彈的畫麵。(Reuters: Eastern Theatre
Command/Handout)不過,相比1995年到1996年之間第三次台海危機,專家們普遍認同,這次中國軍事演習規模更大,實戰性也更強。 

澳大利亞國防學院副教授張劍告訴ABC中文,這次軍演範圍環繞了台灣的主島,也是首次把軍演放到了台灣東部海域,形成了一個整體對台灣的合圍態勢,威懾意義更強。

“一旦未來中國采取武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的時候,[這次軍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演習機會,”張教授說。

“軍演隻是中國反製佩洛西訪台其中的一個部分,反製的另一措施很有可能就是一些軍事舉措變得長期化固定化。”

台灣國防部確認中國解放軍發射的導彈飛入高空,但不對台灣構成威脅。(Eastern Theatre Command via
Reuters)張教授認為這包括可能在更靠近台灣的空域、海域的軍事活動比此前更頻繁。

“以前飛躍防空識別區可能隻會在一些特定的時期發生,但以後可能會變成常態。”

各國通常使用防空識別區的概念來確認潛在的安全威脅,範圍往往大於其領空。

軍事專家表示,中國通常會默認不進入距離台灣30海裏以內的領空範圍以避免衝突。國際上則通常默認一國的領空範圍是其海岸線以外12海裏的水域和空域。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院的康思敏(Natasha Kassam)認為,這次軍演或將成為中國嚐試改變地區形勢的一個契機。

“中國可能會逐漸試圖改變其在台灣及周邊活動的接受[程度],就像它之前在南中國海試圖做的那樣,”康思敏表示。

她認為,中國可能會利用這些演習以及進一步升級現狀嚐試重新定義台灣海峽,例如,試圖關閉台灣海峽,令它不再屬於國際水域。

被迫倉促回應

中國在軍演中發射多枚彈道導彈。(Eastern Theatre Command via
Reuters)雖然這次軍演的規模空前,但一些觀點認為采取軍事動作並不是主動的一方。

“除非有擦槍走火的可能,當然這個可能性不能排除,否則和95年96年那次海空演習性質上差不多,政治上是一種恐嚇,”西澳大學政治學陳傑副教授說。

在第三次台海危機時期,中國因不滿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訪美而在台灣海峽開始進行導彈試射和軍演。美國作為回應則緊急調動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入台灣海峽進行威懾。

陳教授說,或許會有計劃好的“意外”發生,比如導彈意外從台灣上空飛過,但整體來說更多的還是恐嚇效果。

“這次劃定六個地點,臨時湊起來進行海空演習,我認為有一些倉促。” 

陳教授認為,中國一定程度上是被自己在佩洛西訪台前“勇猛的語言”套住了,不得不作出反應,而中國國內政治正處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換屆的敏感時期,增加了北京作出回應的政治壓力。

2022年下半年即將召開的“二十大”將會揭曉下一屆領導人的人選,外界普遍認為習近平將在會上尋求第三個任期。

張健教授也表達了這次軍演並不在中國計劃之中的觀點。

“更多是[中美台]互動的一個結果,”他說。

“在2016年以前,馬英九執政的時候,兩岸關係還是比較穩定。盡管中國一直以來不放棄以武力手段解決台灣問題,但2016以前沒有相應過分有爭議的軍事部署。”

張教授認為,中國接下來采取的舉措的具體強度、密度和危險程度、緊張程度都將是中美台三方互動製衡的結果。

“對各方來講,比較重要的可能就是在像現在這樣緊張的時候,謹慎行事,以防意外的發生。”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