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多國攔截他國口罩,疫情下的歐盟還玩得轉嗎?

疫情究竟是讓歐洲更團結還是更分化,要取決於疫情發展程度和歐盟的作為。第一階段各自為戰後,歐盟開始介入。如果歐盟還未充分發揮作用疫情就得到緩解,這將讓歐盟的價值遭到更多質疑。

由於新冠疫情導致工廠停擺,意大利人安東尼奧法爾切蒂盯著電腦上無法滿足的大量訂單,無計可施。安東尼奧的公司為世界上數家大的汽車製造商提供零件,如果工廠繼續停產,將影響到歐洲各大汽車製造商的生產,其中包括雷諾、寶馬和捷豹路虎等大品牌。安東尼奧隻能靠彈鋼琴來緩解這種焦慮。

安東尼奧在世界多地擁有工廠,其中一家位於上海。由於今年1月中國新冠疫情暴發,上海的工廠被迫大幅減產。2月17日,上海疫情漸趨緩和,安東尼奧在上海的工廠陸續複工投入運行。但禍不單行的是,一周後疫情席卷了意大利的工業中心地帶,其中就包括安東尼奧的另一家工廠所在地意大利倫巴第大區的小鎮科多諾。

科多諾是此次疫情中意大利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意大利最早被封鎖的地方之一,當地政府已經關閉了所有工廠和商業場所。2月下旬,安東尼奧無奈地關閉了他的工廠,我們的業務是世界汽車產業鏈上的一環,如果關閉一部分,不可避免地會對其他部分產生影響。意大利超過12%的出口產品銷往德國,其中很多是汽車零部件。如果意大利的工廠在生產時遇到麻煩,則可能導致零件短缺,並擾亂德國和整個歐洲的汽車產業。

高度互聯、商品和人員的自由流通是全球化的巨大優勢,但在病毒麵前卻暴露出缺陷全球化能推動經濟發展,但也間接幫助了病毒傳播。歐洲安聯集團(Allianz)旗下貿易信用保險公司的報告預期,僅在今年第一季度,因疫情暴發和遏製疫情導致全球損失達3200億美元,比去年全年中美貿易戰產生的損失總和還要多。毫無疑問,這將加速各國生產鏈回流。

疫情借著人口高密度自由流動擴散到世界多地,也加劇了人們對區域一體化、開放邊境的質疑。在疫情形勢緊張之際,高度一體化的歐洲各國也出現了互相攻擊、各自為戰的情形。由於瑞士不滿德國海關多次扣留瑞士購買的口罩等醫療用品,雙方甚至將此事上升到外交層麵,德國和瑞士的網友也在社交媒體互相開火。一直拒絕關閉邊境的德國也從3月16日起宣布關閉與法國、奧地利和瑞士的邊境。

實際上,即便沒有這次疫情,由於英國脫歐的影響,歐盟本身就站在繼續維護一體化還是分化的十字路口。而疫情對經濟、生命的衝擊更為直接,使得本就已經暴露出缺陷的歐盟一體化乃至全球化,變得更加脆弱。

ad6a2bd8d0aaf2a9840ef59a0948851d

歐盟首要議題從脫歐談判變成防疫

在整個歐洲感染新冠肺炎總病例達近3萬人時,3月13日,英國和歐盟談判小組決定取消英國和歐盟的麵對麵脫歐貿易協議談判,未來或許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繼續。這是一個現實問題。英國內閣辦公廳大臣戈夫坦言,但他同時強調,原定到2020年底為止的脫歐過渡期不會延期。

今年1月31日英國正式離開歐盟後,原本接下來11個月的過渡期談判應該是英歐雙方今年的當務之急,但突然暴發的新冠疫情打亂了其陣腳,隨著歐洲多國確診人數猛增,首要議題變成了防疫。

由於歐洲各國的經濟對歐盟統一市場和外部依賴很大,如何既防控又不對經濟和民生造成太大影響是歐洲國家在製定政策時首要權衡的問題。除了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采取封城舉措之外,其他國家的措施原則上是致力於緩解蔓延,保護弱勢群體和防止發生醫療擠兌。

不過,應對疫情歐洲各國是各自為戰。英國和瑞典所謂不作為的防疫理念引發了外界較大爭議。英國並沒有第一時間禁止大規模聚會或關閉學校,並認為這些措施對阻止暴發意義不大。其提出的讓英國六成以上人口(約40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就能在全國形成群體免疫更備受爭議。

3月15日,英國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在英國報紙《星期日電訊報》上發文解釋稱,英國已基於科學家的專業知識製定了一項抗疫計劃,群體免疫僅為科學概念,而不是目標或戰略。我們的目標是保護生命免受新冠病毒威脅,我們的戰略是通過控製、延遲、研究和緩和來保護最脆弱的人群,保護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係。

而瑞典最被詬病之處在於宣布停止篩查輕症患者。3月11日,瑞典公共衛生局表示,目前已知具體多少人感染已不重要,而應關注哪些地區受影響,及該地區感染的嚴重程度。將隻對已經入院及高危人群進行檢測,疑似輕症病例將不會被檢測。對於這樣做的依據,瑞典《每日新聞報》解釋道,此前大範圍檢測太耗費資源,政府沒有能力對每個確診病例進行溯源追蹤,現在醫療係統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保護弱者,完全控製新冠病毒傳播的可能性已不複存在。

嚴重程度不同,防疫措施不同,如何在尊重各國的前提下開展防疫合作是歐盟的任務。在應對疫情過程中,歐盟國家需要進行三級協調首先是各國中央政府需要和地方政府之間協調一致;其次是歐盟作為超國家機製需要在各國之間協調。

歐洲的優勢是,多個國家在衛生安全水平方麵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聯合經濟學人智庫和核威脅倡議組織2019年10月發布的《全球衛生安全指數》(簡稱GHS
Index)顯示,排在前十名的國家有五個都是歐洲國家,分別是英國(第2位)、荷蘭(第3位)、瑞典(第7位)、丹麥(第8位)、芬蘭(第10位)。

目前,歐盟各國政府已開始更密切地協調行動,包括信息溝通、醫療研究支持、醫療成本共擔、協調醫用物資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3月10日表示,歐盟執委會將設立一個250億歐元(約合280億美元)的基金,以應對由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歐盟將為該投資基金提供75億歐元的資金,以幫助經濟中脆弱的行業。我們需要盡快籌集剩餘資金。

申根區內部的人員流動的確給防疫帶來麻煩,但如果貿然中斷,會造成歐盟國家經濟停滯、社會混亂的局麵,不見得就能緩解疫情,這種損失更為巨大。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告訴《鳳凰周刊》,如果這次疫情給歐洲造成重大損失,會讓歐洲民眾對現有的歐盟產生巨大的懷疑甚至反對。

1bb1db05130d082879c1fa8aba7e6e89

疫情之下各自為戰

意大利是此次疫情最嚴重的歐洲國家,3月12日,意大利羅馬市中心原本熙熙攘攘的購物街上空無一人,店鋪也紛紛關閉。意大利《貝加莫回聲報》的訃聞版麵,因死亡病例陡增,從2月中旬到3月中旬一個月內,訃告數量從一頁半增至十頁。

3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稱,歐洲現在是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震中,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超過了除中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而歐盟國家中很多人跨境工作和生活,自由的人員流動一時間成了病毒傳播的罪魁禍首。在瑞士南部的提契諾州,有6.7萬名意大利人跨境上班。瑞士外交部長卡西斯在3月10日宣布,保持瑞士與意大利邊界開放的承諾。但瑞士一份民調顯示,有四分之一的人並不讚同,而是希望政府關閉邊境。

但就在同一天,與意大利毗鄰的奧地利宣布,即日起對意大利人實施入境禁令。截至3月17日,歐洲已有多個國家先後宣布關閉邊境,包括丹麥、烏克蘭、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這是高度重視一體化和人員自由流動的歐洲罕有之景。

希臘、波蘭等國家甚至已經要求對來自意大利的蔬菜、水果、奶酪進行額外的檢疫,雖然農產品並不會導致病毒傳播。很多國家的貿易商也無故取消了意大利食品訂單,甚至有德國客戶在接收一批來自意大利某鋼鐵企業的貨物時,要求額外的檢疫消毒。

但作為歐盟火車頭之一的法國並不支持關閉邊境的做法。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發表全國講話時稱,我們絕不能陷入恐慌,他還特別批評了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關閉意大利邊境的措施。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不認同切斷人員往來是最好的應對措施。

關不關閉邊境,對此時的歐洲國家而言是個艱難的選擇,更是對歐洲一體化的一次巨大考驗。崔洪建認為,現在歐盟國最大的難題是如果意大利疫情持續惡化,要不要切斷它和其他歐盟國家之間的聯係?如果不切斷,那蔓延之勢難解,其他國家可能不同意;如果切斷,那麽成為一座孤島的意大利會讓歐盟的公信力下降,其他國家也會感到寒心。

在防護資源緊張、形勢愈發嚴峻之際,歐洲國家開始各自為戰。據瑞士媒體3月11日報道,繼口罩被德國截留之後,瑞士從中國采購的一批外科手套在德國中轉時也被漢堡海關截留,在瑞士抗議後德國放行了被扣貨物。不久後,一家意大利公司從中國購買的83萬個口罩在德國也遭到了攔截。

隨著美國疫情形勢也開始變得嚴峻,3月15日,美國和德國兩位盟友間還上演了一出爭搶疫苗公司的戲碼。據德國《星期日世界報》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想以重金購買一家總部設在德國的名為痊愈的疫苗公司的專用權,以投入資金為條件吸引該疫苗公司赴美。該疫苗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曾應邀在3月初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彭斯,以及多家製藥公司代表在白宮會麵,會麵後該公司宣稱有信心能夠在數月內研製出一款有效的候選疫苗。

而德國正明確采取反製措施,反對由任何國家壟斷疫苗技術。不過,有美國官員否認美國尋求將潛在疫苗據為己有,稱美國有任何解決方案都會拿出來全球共享。

3100ea351a81b0e385f96b7ac9a42ae1

歐洲更團結還是分化?

疫情不僅是對歐洲經濟的一次考驗,更是對歐洲一體化的考驗。歐洲一體化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被提出,但真正成型是在二戰之後的歐共體,二戰後人們渴望建設一個穩定、安全的歐洲,後進化為歐盟。不過,歐洲一體化的出現和上世紀冷戰時期歐洲想要在美蘇間的夾縫中求生存有很大關係。

歐洲一體化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成績斐然創造了一個擁有 5
億消費者的統一市場;統一市場使歐洲企業可以在跨境貿易時無需再繳納額外關稅;自由流動拓展了人們生活、工作、旅行和經商的方式。

然而,世界經濟迅速發展後的貧富不均衡、歐元危機、大規模移民、氣候變化和恐怖襲擊等問題,滋長了仇外心理和民族主義。有人提出的解決之道是歐洲需要更多和更深層次的融合。但是,許多歐洲人已經不願走這條路,英國脫歐就是第一個實驗者。

但英國脫歐公投後的遭遇卻坎坷不已。去年脫歐時間二度爽約;為打開僵局,甚至百年來前所未有地提前舉行大選,盡管去年底約翰遜的勝利讓脫歐派如願以償,但後續龐雜的脫歐談判仍然繼續困擾著英歐雙方,今年3月初的首輪談判就以雙方的嚴重分歧告終。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亞洲項目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告訴《鳳凰周刊》,脫歐爛攤子持續不斷,過去一年歐洲的政治氛圍,讓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英國選擇離開歐盟的做法是不值得效仿的,尤其看到英國的僵局後,疑歐情緒在消退,曾想要追隨英國脫歐的國家都已偃旗息鼓。不過,由於英國脫歐的時間點恰逢疫情暴發,有外界分析認為,脫歐機緣巧合下讓英國防疫可以更加遊刃有餘,尤其在限製人員自由往來和不必再給歐盟防疫掏錢上麵。

但崔洪建認為,英國的獨立性有利有弊,這取決於疫情發展的具體情況。英國的獨立性可以讓英國專心國內防疫,采取極端措施的難度要比歐洲其他國家小,例如阻斷人員往來;也無需顧及其他國家的感受與歐盟要求保持一致;但代價則是一旦英國疫情大暴發,獲取歐盟的外部援助也會更困難。

未來英國要在防疫問題上和歐盟合作,將涉及到規範和標準是否繼續保持一致的問題。由於英國國內脫歐派一直主張脫離歐盟的標準和製約,因此,如果英國在防疫問題上與歐盟統一規範,則會打擊國內的脫歐派,甚至會影響到未來與歐盟的談判博弈。

崔洪建認為,雙方可以開展一些實質性的合作,如果實際合作能做起來,可以為英歐未來的談判創造一個好的氛圍,雙方可能在他們的立場上各自有所鬆動。如今歐盟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其他國家不再出現意大利那樣的大暴發,但由於歐盟27個成員國是個大攤子,要達成一項共識、采取一項行動都不容易。

去年歐洲議會選舉中,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成為選票贏家,幾乎席卷了歐洲各國,極右翼政黨大多主推反移民、推動建立歐洲的身份認同、排斥全球化等。而歐洲各國極右翼政黨的出現本身就與歐洲現存的問題有關,例如低出生率導致人口老齡化,移民為老齡化提供了解決問題的出口,但移民又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因此極右翼政黨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英國脫歐後,推動歐盟改革以維護一體化是剩下27國麵臨的首要任務。法國和德國共同試圖從2020年開始利用兩年多時間舉辦歐洲未來大會,磋商歐盟麵臨的所有問題並提出建議,以推動歐盟全麵改革,應對一係列挑戰,包括歐盟在世界舞台的作用,安全、數字化、氣候變化、移民等問題。

但是哈佛大學歐洲研究中心教授彼得霍爾指出,隻有當各國政府能夠看到歐盟如何為自己國家的利益服務時,一體化才能向前發展。在大多數情況下,更深的融合都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即部分成員國做出短期犧牲,為所有人提供長期收益。歐盟現在麵臨的許多問題緣於其成員國政治經濟中的不對稱,製度改革本身不會解決歐洲的經濟問題。重要的問題是,任何一套新的機製會產生什麽樣的決定,取決於歐洲各國的相對權力和立場。

疫情究竟是讓歐洲更團結還是更分化,要取決於疫情發展程度和歐盟的作為。第一階段各自為戰後,歐盟開始介入。如果歐盟還未充分發揮作用疫情就得到緩解,這將讓歐盟的價值遭到更多質疑。

以色列曆史學家、《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稱,新冠疫情可能是歐盟重新獲得近年來失去的民眾支持的絕好機會。如果歐盟在為成員國提供資金和設備援助上提供支持,這將證明歐洲一體化的價值,勝過千言萬語。另一方麵,如果每個國家隻能靠自食其力,那麽新冠疫情對歐盟的團結將是一記重擊。

3c4ec45fd84e53567ba988a1fdb80558

全球化路在何方

21世紀剛剛走過20年,就已經經曆了SARS、H1N1豬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登革熱等諸多流行病。

全球產業鏈布局之下,中國、印度、歐洲、日本和北美成為全球主要原料藥生產區域。目前中國和印度擁有全球最多的原料藥供應商,供應著全球所需原料藥總量的60%。

許多國家原料藥嚴重依賴進口,美國藥品中超過80%的活性藥物成分是在國外生產,主要是中國和印度,其中包括97%以上的抗生素。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曾警告稱,新冠疫情對醫療供應鏈的影響可能會影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包括處方藥供應可能會中斷或關鍵醫療產品可能會出現短缺。

而德國、法國的藥品也同樣大量依靠進口。今年3月初,德國聯邦醫藥產品局公布的最新名單上,有277種藥物列為供貨困難,其中包括一些抗生素、止痛藥和抗抑鬱藥等常用藥。德國綠黨在一份政策文件中建議,應該創造條件吸引企業將部分藥物有效成分的生產線遷回歐盟。

因此有分析認為,疫情會導致醫藥產業鏈的回流。其他製造業也麵臨同樣的問題:部分地區工廠關閉和生產停工導致零部件短缺,擾亂了全球供應鏈,製造商拿不到原材料等。

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家瓦斯科卡瓦略(Vasco
Carvalho)在對比了衝擊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對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影響後,認為新冠病毒的影響更為嚴重。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更加不確定的世界,為了適應這種不確定性,在風險下脆弱的全球供應鏈和自己生產的高成本之間是一個艱難的選擇,要麽你接受脆弱性,要麽接受成本上升。

此外,全球化帶來人員流動的便利,也帶來了病毒傳播的便利。由此邏輯進行推導,有人認為應加強限製流動的措施。

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到氣候變化,民眾就已經開始質疑全球化的缺陷,很多政客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提出簡單化的解決方案,比如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邊境限製等。世界多國民粹主義的升起已經給全球化的未來蒙上了陰影,而疫情又讓全球化正在經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最大壓力測試。

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奪去上千萬人生命,占當時歐洲總人口將近三分之一。荷蘭曆史學家約翰惠辛加(Johan
Huizinga)稱,歐洲黑死病之後的時期被證明是中世紀的消亡。黑死病的後果不僅是經濟代價,還有其帶來的非理性主義和仇外心理。同樣,新冠疫情完全有可能導致全球化倒退。

7a30e9ba71acf75c0840d5675e7bda66

然而《紐約時報》卻分析指出,全球化遠未結束。從計算機到汽車,生產各種現代商品的商業聯係涉及如此多的人,其過程需要如此多的協調,以至於一種純粹本地化的工業形式,對大規模生產來說如今已經不可想象。遏製新冠病毒這件事本身就需要國際協調,而全球化的基礎設施為協調提供了便利。但是,隨著醫用口罩成為迫切需要的物品、學校停課、航空公司取消航班、貿易展被取消、股市暴跌,疫情引發的恐慌很有可能改變全球化的輪廓。

尤瓦爾赫拉利也強調,人類不僅麵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威脅,更麵臨缺乏信任的危機。人們需要信任專家,民眾需要信任政府公共衛生部門,國家之間需要互相信任。過去幾年,某些不負責任的政客故意破壞了這些信任。如果這種流行病導致人類之間更大的不團結和不信任,那將是該病毒的最大勝利。相反,如果這種流行病導致更緊密的全球合作,那麽它將不僅是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勝利,也是對抗所有未來病原體的勝利。

在抗擊病毒的過程中,如果證明全球合作效果更好,將會給全球化增加新的動能。崔洪建認為,曾經的全球化優勢在於大家一起賺錢,是資本、技術和市場的全球化,這次就看是否能證明全球化不僅能創造財富,還能合作應對危機。

不過,即便最終合作解決了問題,未來支持和反對全球化的聲音仍將一直存在,此次疫情隻不過又提供了一個新的論據而已。一派會站在是否利於防止病毒傳播的角度,另一派會站在合作防疫的角度。崔洪建說。

× 

華客網:多國攔截他國口罩,疫情下的歐盟還玩得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