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萬在美小留學生:留下與回國都充滿挑戰

4月6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麵向全美符合條件的中小學留學生開放登記,摸底調查搭乘臨時包機意願。如無意外,小留學生將按照年齡從小到大順序排序,優先被安排乘機回國。

收到消息的時候,Lisa剛剛結束一天的網課。看了一眼申請條件,便關掉了新聞頁麵。“可能不太符合要求。”

回國還是留在美國?對16歲的Lisa來說,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

自當地時間2月26日,美國境內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以來,Lisa幾乎每天都要跟在國內的父母討論去留問題。但伴隨著訂票、學校停課、航班被取消……Lisa覺得,回家的路越來越難。

美國是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公開數據顯示,在美國的留學生有41萬人。這其中不乏就讀美國中小學的小留學生。據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報告,中國在美留學的中小學生數量從2006年的1000人上升到2016年的3.3萬人。這一數據還在不斷增長。

身處疫情旋渦,在美小留學生們進退維穀。擺在他們麵前的是兩條路:冒著長途中感染風險輾轉回國;亦或留守當地,獨自麵對學習、生活上的諸多挑戰。

動了回國的念頭

“能碰的地方要先消個毒。口罩、手套戴好,最後別摘……”美國時間3月14日,幾位小留學生臨行前,胡海俊仍不忘再次叮囑。

幾個小時後,這幾位小留學生將登上回國的航班:從紐約起飛,在台北中轉,最終回到家鄉。雖然對各個流程早已駕輕就熟,但嚴峻的疫情卻讓他們不能有半點鬆懈。將近40多個小時的旅途,胡海俊也要跟家長一起“熬著”。直到收到他們的“報平安”短信,懸著的心才算放下。

就職於某教育機構的胡海俊是這些學生的監護人。根據美國政策要求,在美讀書的未成年孩子需要有監護人。通常情況下,一些負責代理低齡留學生的教育機構會擔任監護人的角色,其實質就是每名學生在美國的家長,關注學生生活、學習各個方麵,同時應對任何緊急情況。

突如其來的疫情便是不可預見的緊急情況之一。

2月底,胡海俊所在的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因為兩個參加了Biogen高層會議的人員到普林斯頓參加了一個私人聚會,導致聚集性感染。“萬一我的孩子們出現了情況、應該怎麽樣處理?萬一生病了,誰去接送學校的孩子,走讀學校孩子如何處理?”敏感的胡海俊突然意識到要做出一個預案。

隨著疫情在美國蔓延,3月12日開始,胡海俊接到的家長微信、電話開始增多了。有的是孩子突然發燒需要跟學校請假的;有的則是討論寄宿學校關閉如何安置學生的;還有的家長要求學校停止線下授課改上網課……與此同時,不少家庭開始考慮回國“避險”。

從早上8:00到後半夜,家長們的電話一個一個接進來,有時候一聊就是一兩個小時。電話那端,焦慮、無奈、不解……問題卻無外乎要不要回國、回國後對學業有何影響、在美國是否安全?胡海俊每天要花10多個小時回複家長的疑問,她索性建了個微信公號,開設了一個新欄目“監護人”日記,每日進行更新。

3f26e4540e899ce7971da05cfac6b82d

美國一家CVS藥店的貨架上,消毒水早早售罄。

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根據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網站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3日24時,美國共確診病例2174例,共有47個州出現確診病例。

快速增長的數字讓國內的家長愈發揪心。

美國厚仁教育創始人陳航曾在3月18日開展了一次麵向家長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在美留學生有2.33%已經回國;其他學生中,計劃6月回國、暑假期間回國和堅守到秋季的,各占三分之一。

“基本上回國的小留學生中,以寄宿學校的居多。”陳航表示,受疫情影響,一些寄宿學校宿舍關閉,這對於沒有其他安身之所的學生來說,隻能回國。

雖然,這些小留學生可以通過尋找寄宿家庭留守當地。但在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寄宿家庭,則十分困難。據陳航介紹,一般而言,寄宿家庭的安置需要一個月。這對疫情之下的未成年留學生來說,並不現實。

記者了解到,目前滯留在美國的小留學生,以走讀學校為主,他們此前住在寄宿家庭或有固定居所,是小留學生在海外的家。

學業成為不回國主因

寄宿家庭的住家因個人原因出遠門,Lisa不得不暫時借住在普萊森頓親戚家裏。雖然環境相對安全,但Lisa還是想回國。“即使要被隔離,要黑白顛倒地上課,我都無所謂。”

可回家的旅途卻並不順利。“一直在等學校的通知,等到最後回國航班越來越少。”Lisa說。

3月22日,準備回國的Lisa收到了學校的郵件。郵件中,學校告知如果堅持要回國,務必於4月9日到達聖何塞進行自我隔離14天,學校將在4月15日通知大家是否正常開學。學校的處理一度引發國際學生的不滿,各個年級的學生開始給學校回信,希望能夠站在彼此角度考慮問題。

不久後,因為疫情原因,學校再度通知開學被推遲到5月份。學校對學生回國的態度也有所轉變——如果你們想要回到自己的國家,並且能夠明白自己可能回不來,或因其他因素導致不能按時回校,我們決定讓你們走。

但這個郵件對中國學生來說來得太遲。隨著疫情的升級,大批航空公司停止了兩國間的航班服務。3月26日,中國民航局發布消息,繼續調減國際客運航班量。同時在抵離中國的航班上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確保客座率不高於75%。3月29日開始,國內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任一國家的航線隻能保留1條,且每條航線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外國每家航空公司經營至中國的航線隻能保留1條,且每周運營班次不得超過1班。

即便如此,Lisa還是堅持要回。“在美國快四年了,這個時候更想家。回家對我來說是recharge。”

ffa1bf46100e01fd17ccaea2bb66e4c7

疫情下,空空蕩蕩的普林斯頓大學。 胡海俊 供圖

而對於11年級學生楊同學來說,不回國主要是出於學業的考慮。近段時間,楊同學開始著手申請大學。雖然三月、五月的SAT考試相繼被取消,楊同學還是在等六月份考試通知。留在美國,意味著能實時獲取更一手的信息,以便做出應對。

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市某私立中學11年級學生遲詠涵也和家人討論過是否回國。雖然很想盡快回到國內,但考慮到機場客流大,難以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密閉的機艙也可能加劇感染的風險,再加上擔心回國後可能無法再返回美國,她還是決定留下。

美國疫情暴發至今,陳航常常會收到來自家長的私信。在他看來,是留在美國還是回國,沒有正確或者錯誤的答案,無論如何保護好自己和家人是最終目的。

比平時更繁忙的網課

疫情並沒有讓生活“按下”暫停鍵。

隨著美國多所中小學宣布停止線下課程,學習陣地也從校園轉移到了網上。對楊同學來說,雖然學校在宣布停課不久後,就緊急組織老師進行網絡授課。但突然調整的教學形式和與之而來的課業壓力,讓他感到網課並不輕鬆。“作業量基本上是平時正常上學的幾倍有餘。”本計劃利用這段時間,充分備考SAT考試,但學校裏的作業基本把白天的時間占滿,楊同學隻能晚上刷題。

“以前兩周完成的章節,基本上我們一周就要上完,作業照舊不變。”楊同學舉例,今年有門課是Ap Art
History,之前在學校,通常是老師布置六七十頁的閱讀內容後,學生先進行自學,老師再在課上對相應藝術作品做詳細介紹。第一周會有小測試,第二周老師會檢查課堂筆記,才算結束這一單元。而改為網課之後,通常是周一上課,周五交作業,這對楊同學來說壓力很大。

除了課業壓力,更讓他揪心的點則是老師的“在線翻車”。“我今年選的課基本上都是一些年長有經驗的老師在教。這些老師此前很少接觸網課,剛開始上課時,對電子設備並不是特別熟練,導致有時畫麵或聲音出現問題。”楊同學有些無奈,“他們真的非常認真,但也確實不能熟練地使用電子產品。”

3月18日,Lisa所在的學校開始網絡授課。她發現,原先80分鍾的課程,縮短到半個小時到1個小時。“雖然上課的內容與往常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卻少了很多互動。”因為不能及時與老師溝通反饋,她需要在課後花時間消化學習。“每天從睜眼到閉眼,基本上都在學習。”

此外,受疫情影響,考核方式也與此前有所不同。“比如,科學課將測試的形式改為了簡答題,曆史課的考查變成了寫論文,這些都更難了。”遲詠涵說道。

除了教學形式、考核方式的變化帶來的學習壓力,挑戰也來自於與寄宿家庭的相處。文化差異、處事邏輯、生活習慣上的不同都是需要克服和解決的。

“出門不戴口罩就很嚇人。他們認為,隻要兩個人間隔兩米以上就一定不會感染。”美國當地口罩緊缺,張禹(化名)會將家人從國內寄來的口罩分給他們,但住家也並沒有戴。

口罩問題,一直是焦點。在實際操作層麵,與中國人普遍戴口罩不同,疫情發展初期,美國人對口罩采取了相對抗拒的態度。“比起戴口罩,他們洗手洗的很勤。貨架上,洗手液也是最先售罄。”胡海俊說道。

關於戴不戴口罩的問題,胡海俊寫了很長的文章,但思索再三還是刪掉了。“中國家長非常擔心這事,萬一學生感染上,我付不起這個責任。有一點可以肯定,西方人不戴口罩絕不是因為自由與傲慢。在我們的大學申請中也常常提醒學生,在一些問題上,中西方存在差異。”

重新找回生活秩序

疫情之下的中國小留學家庭,焦慮是最主要的情緒關鍵詞。焦慮一方麵來源於,身處異鄉孩子確實麵臨實際困難,一方麵,也來自於信息的不對稱。

3月初至今,劉女士加了幾十個微信群。有美國疫情更新群、國內家長群、孩子所在城市的老鄉群、甚至是包機群。因為不懂英文,又不想過多打擾在國外的女兒,微信群成為了劉女士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平日裏,看到相關信息,她也會順手轉到群裏。

看的內容多了,不免會產生焦慮。有時看到標題觸目驚心,點開一看不過虛驚一場;有的報道說學生處境困難,核實下來發現有誇大的成分。網頁上的一字一句都在不斷牽動著劉女士的神經。

44c9f3bdaf3d7479c0a0f0426662b68a

美國某社區街拍。楊媽媽供圖

像劉女士一樣的家庭不在少數。“中國家長的焦慮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了,比孩子感覺要更緊張。”陳航說。實際上,求醫救治不難、租房不難、吃喝外賣不難、出行不難……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陳航不止一次地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試圖還原在美真實的學習生活狀態,幫助家長放平心態。

此前國內疫情暴發,華人已經演練過了。對待美國的疫情,也會相對更謹慎。胡海俊認為,應對疫情不光是科學,還需要政府與民族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這場疫情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病毒對人造成的傷害可能會超過病毒本身。”胡海俊說道。2月底,在她的建議下,幾位有誌於未來深耕公共健康、生物相關領域的高中生擔任誌願者,將美國疾控中心公開電話會議或是對公眾的發言翻譯成中文。

2月26日,遲詠涵翻譯的第一篇文字《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於2020年2月26日關於COVID-19任務簡報會上的開幕詞》在微信公號發表。遲詠涵希望,通過此方式,讓國內家長更直接了解美國的情況,也讓家人可以安心。

文章也獲得了媽媽的點讚轉發支持。“差不多兩天或一天翻譯一篇。這段經曆讓我更為深刻的體會到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美國對於突發性情況的處理,也讓我明白我的綿薄之力或許可以對他人有一定幫助。”遲詠涵說。

疫情對這些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成長契機。14歲的張禹堅持用vlog(video
blog,視頻日誌)記錄留守在美國的學習生活。這場疫情反而讓她的生活慢下來了一點,有時間去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我會在早上起床後寫一個今天的to
do list,這樣一天就會特別充實。”

“一個人麵對困難時的態度和心境,就是他對生活的態度和心境。” 張禹說。

焦慮過後,生活正在有序回歸。

華客網:3萬在美小留學生:留下與回國都充滿挑戰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