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我們曾熟悉的全球化世界,終究是回不去了

三聯生活周刊>>

我們曾熟悉的全球化世界,終究是回不去了


很多從前難以想象的事情


疫情之後就有可能發生


「全球化:進或退」

主筆|謝九

過去很多年,我們都已經習慣了高度全球化的生活。

我們可以在全球範圍內購買想要的商品,也可以將商品賣到全球任何一個角落;資本在全球間大規模流動,跨國公司們可以到另外一個國家開設工廠,也可以投資甚至收購別國的資產;普通人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旅行、留學甚至定居……國與國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但是疫情之後,我們曾經熟悉的這個全球化世界,可能會變成另外一幅模樣。

新刊上線| 我們曾熟悉的全球化世界,終究是回不去了

插圖:範薇

疫情的大規模爆發,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過度全球化的風險。正是因為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程度,國與國之間大量而頻繁的商務、旅遊、教育等活動,為疫情的快速擴散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途徑。從全球的疫情地圖來看,很多疫情重災區,也都是國際化程度相當高的地區,比如美國的紐約州、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大巴黎地區、意大利的倫巴第大區等,這似乎也從側麵印證了全球化對疫情的推動。

為了控製疫情傳播,全球範圍內開始大規模“封國”。曾經的地球村,現在已經分割成一個個孤島。將來即使在疫情之後出現解封,國與國之間的聯係往來,也未必能回到過去的狀態。疫情的快速擴散,隻是人們對對全球化最表層的擔憂,對於經濟衰退的恐懼,才是這一輪全球化退潮的最大推動力。

按照IMF的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陷入負增長,在全球衰退麵前,很多國家的本能反應就是實行保護主義,將別國商品拒之門外。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美國大幅提高關稅,引發很多國家反擊,當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進入高潮,一方麵加劇了經濟衰退,也使得19世紀中期以來英國主導的第一輪全球化就此終結,直到“二戰”結束之後,第二輪全球化才開始重新萌芽。

新刊上線| 我們曾熟悉的全球化世界,終究是回不去了

1931年經濟大蕭條期間,德國的第二大銀行達姆施塔特國民銀行在儲戶的擠兌風潮中破產。


這一次全球經濟衰退,不出意外又將引發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
事實上,在這次疫情爆發之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就已經抬頭,尤其是特朗普上任之後,以“美國優先”為原則,不僅和中國大打貿易戰,連歐洲盟友也難以幸免。這一次疫情導致各國經濟衰退,將會使原本已經升級的貿易保護主義更上台階。


除了貿易保護之外,疫情還讓全球重新反思產業鏈的安全問題。
尤其是中國最早爆發疫情之後,由於全球製造業對中國產業鏈的高度依賴,很多國家的產業都受到了明顯衝擊,隨著疫情持續升級,很多發達國家開始發現本國口罩、防護服和呼吸機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反思,是不是應該在全球更大範圍內布局產業鏈,而不是過度集中在某些區域?而對於某些關鍵產業,即使本國並不具備比較優勢,從戰略角度出發,是不是也應該讓部分產業回流本國?如果這些想法最終被越來越多的國家付諸實踐,意味著全球化將出現更大程度的退潮。

疫情爆發之後,日本公布了一份經濟救助計劃,其中提到的“改革供應鏈”尤為引人關注,該方案計劃拿出22億美元,協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撤出中國或轉移至其他國家。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也在4月初表達了類似的想法,表示為了鼓勵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美國政府應該將相關的回流開支全部費用化,相當於政府為企業搬家買單。

當然,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幫助本國企業回流隻是出於政府的想法,企業在多大程度上會予以回應還是一個未知數。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政府和蘋果公司。過去兩年,特朗普多次喊話要求蘋果公司將生產線搬回美國,結果,就在去年6月份,中美貿易摩擦最緊張的時刻,蘋果公司反而將美國本土的最後一條生產線搬到了中國。

新刊上線| 我們曾熟悉的全球化世界,終究是回不去了

2016年9月16日,位於上海購物中心內的蘋果專賣店。

最近幾年,關於全球製造業撤離中國早就不是新聞,但實際上,國際資本向東南亞和非洲等地轉移的程度還是比較有限,因為中國雖然逐漸喪失了勞動力成本優勢,但勞動力數量和素質仍具優勢,產業鏈集群優勢也很明顯,更重要的是中國具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很多跨國企業並不願意僅僅為了尋找更便宜的勞動力而遠離自己最大的銷售終端市場。所以,過去幾年雖然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製造業轉移,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牢不可破,疫情爆發之後,全球產業鏈重置的可能性還是很高,很多從前難以想象的事情,疫情之後就有可能發生。

過去,很多發達國家的政府對企業的影響力不足,比如特朗普希望蘋果公司將生產線搬回美國,結果蘋果反其道而行之。從曆史上來看,每當國家進入危機時刻,政府的權力都會膨脹。30年代大蕭條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就表示,麵對經濟大蕭條,民眾隻能求助於政府這種權力實體。在大蕭條以及隨後的“二戰”,羅斯福政府的權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張。


這一次疫情爆發後,為了應對疫情和經濟衰退,很多西方政府的權力都開始擴大,預計這種趨勢短時間之內不會逆轉,隨著政府對企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在疫情之後可能就可以實現。

從公司角度來看,過去跨國公司們考慮產業鏈配置,通常都是從經濟角度考慮問題,但是疫情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戰略層麵考慮問題,出於分散風險的需求,很多製造業產能可能會流向東南亞、非洲等全球更大範圍,甚至回歸本土。

3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最近幾年,全球化退潮早就開始暗流湧動,而率先退潮的,正是人類曆史上曾經主導全球化的英國和美國。全球化有利於提高參與國家的整體福利,這似乎已經成為常識,但事實上,最近幾十年,全球化的弊端也開始越來越多,很多時候人們可能過於誇大了全球化的好處,而忽視了全球化的弊端。


全球化早期的弊端主要體現為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不平等現象,但是,由於這些國家的話語權較低,所以對於全球化沒有形成太大的影響。
隨著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發達國家也開始意識到全球化給自己帶來的傷害,比如美國就一直認為全球化搶走了越來越多美國人的飯碗,美國製造業衰落就是全球化的惡果,所以最近幾年,發達國家率先開始了逆全球化。

2016年,英國“脫歐”吹響了這一輪全球化退潮的號角,當年英國選擇“脫歐”,主要就是擔心在歐盟一體化的背景下被拖累,比如歐債和移民問題。英國“脫歐”成為近年全球化退潮的標誌性事件。很快,美國也開始逐漸退出全球化。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優先”成為美國的戰略選擇。美國不僅在全球範圍內大打貿易戰,同時還頻繁退出各種國際組織和協議,“退群”成為特朗普時代的常規操作。和曾經的巔峰時期相比,現在的美國對於全球事務的興趣已經顯著下降。

2016年,英國“脫歐”吹響了這一輪全球化退潮的號角。

人類曆史上有過兩次全球化高潮。19世紀中期,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之後,英國站出來主導了第一輪全球化,締造了日不落帝國的輝煌,“一戰”結束後,這一輪全球化開始退潮,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基本上終結了這一輪全球化。“二戰”結束後,美國成為全球霸主,主導了第二輪全球化,全球化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特朗普上任後開始執行美國優先策略,美國主導的這一輪全球化也開始退潮。而隨著疫情爆發,更將加速全球化退潮的趨勢。

對於中國來說,第一輪全球化,還隻是在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迫參與,到了第二輪全球化,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贏家之一。中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化的紅利功不可沒,反過來看,如果這一輪全球化開始退潮,中國也將成為遭受衝擊最大的國家之一。

不過從更長遠來看,全球化也不會就此終結,現在潮落,將來也還會再度潮起。


懸念在於,放眼當今天下,誰會是第三輪全球化的主導者?

 

本期《三聯生活周刊》#封麵大使#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經濟都按下了暫停鍵,出現了所謂“全球化退潮”的說法。但在姚洋看來,疫情衝擊下,中國的產業鏈並不會處於劣勢。“這一輪疫情的衝擊史無前例,全世界衰退的深度實際上超過了1929年的大蕭條。”疫情對整個社會的衝擊非常嚴重,但並不平衡,那麽,“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真的會發生嗎?

華客網:我們曾熟悉的全球化世界,終究是回不去了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