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哈佛博士入職深圳街道辦 當事人已任區科創局副局長

“哈佛博士入職深圳街道辦 當事人已任區科創局副局長

近期,“清北學霸藤校碩博去深圳當老師”、“27位名校博士入職深圳中學”等網帖廣泛流傳,輿論在探討頂尖人才流向問題時又提起“哈佛博士去街道辦”的既往案例。

  澎湃新聞注意到,作為當事人的深圳南山區桃源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羅林姣現已轉任深圳市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分管自主創新促進科。

  2020年8月,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南京大學原副教授羅林姣在入職南山區桃源街道辦事處的兩年後意外引發關注。羅林姣早前所在的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方麵稱,2018年她是自己申請去廣東工作,屬於“正常工作調動”。

  羅林姣當年調動的一個背景是深圳市黨政幹部人才“苗圃計劃”。該市推出的“苗圃計劃”,意在結合當地主要產業發展趨勢,從長期、中期、近期三個層麵,有針對性地培養引進緊缺專業幹部,並優化隊伍年齡、來源等結構。“緊缺專業”集中在金融管理、城市建設管理、信息技術、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生態環境與海洋科學六大類。

  作為街道處級領導幹部,羅林姣原來工作的桃源街道有12個社區及各中小學校,更坐落著深圳大學城、南科大、深大麗湖校區、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南山智園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科技文化氣息濃厚。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27位名校博士入職深圳中學引熱議
頂尖人才浪費了嗎?

  最近,深圳中學2020年新入職“豪華”教師陣容曝光,引發網友熱議。

  名單顯示,2020年該校新入職老師共66人,其中碩士39人、博士21人、博士(後)6人。有17人畢業於北大,16人來自清華,同時不乏來自劍橋、牛津等世界頂尖高

  校的畢業生。

  “哈佛博士入職深圳街道辦 當事人已任區科創局副局長

  “哈佛博士入職深圳街道辦 當事人已任區科創局副局長

  “哈佛博士入職深圳街道辦 當事人已任區科創局副局長

  來源:“深圳中學”微信公號

  事實上,頂尖高校畢業的高學曆人才到中小學任教,近幾年頻頻出現並引發熱議。這一現象是否會導致人才浪費,並引發教育公平問題?博士生到底該不該去中小學任教?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郭英劍曾撰文進行了深入分析。

  博士該不該到中小學任教

  我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博士該不該到中小學去任教》。這當然是站在外人的角度,試圖客觀地去看待和評價博士的選擇。如果我把題目改為《博士要不要到中小學去任教》,則就是站在博士的角度,希望從他們的主觀角度去看待這種人生選擇了。

  其實,“要不要”和“該不該”確實是我們看待這類問題的兩個必需的視角。

  高學曆者任教中小學引熱議

  近段時間以來,深圳中小學高薪延攬高學曆者前往任教的新聞,引起了媒體的熱議與人們的關注。國內不少主流媒體都對此做了相關報道。這其中的看點在於——深圳30萬年薪聘中小學教師,近九成是研究生。而這裏的研究生,包括了博士研究生。

  其實,博士到中小學任教在中國早已不是新聞。據我所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早已不在少數。而在一些發達地區的中小學,具有名校碩士學位乃至博士學位者前去應聘,人們也見怪不怪了。

  這次深圳30萬年薪迎聘中小學教師事件之所以引發關注,主要在於集團效應。

  應該說,類似的熱議經常見諸報端,時不時會來一次。這類事件之所以引起媒體關注,一是因為高學曆如博士者,如果他們到高校和研究機構去工作似乎順理成章,但現在去了對學曆要求並不太高的中小學,特別是連博士也名列其中,自然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議論;二是高薪,不要說在中小學,看看現在高校中的教授與副教授的收入,能達到年薪30萬者也並非多數,如此一來,30萬的高收入引發熱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據我所知,在深圳今年已錄取的人大15人中,就有我自己所帶的碩士研究生,這自然引起了我對這個問題的深入思考。

  同時,這樣的熱點也讓我想到了美國類似的案例,其經驗也值得說來給大家聽一聽。

  本文所說的高學曆,主要指博士學位獲得者。我個人以為,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到中小學任教屬正常,但博士該不該到中小學任教,則是個可以探討的問題。

  美國博士到中小學任教並不罕見

  在美國,博士生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後選擇到中學任教,甚至有些教授選擇從大學辭職,然後到中學去任教,這樣的案例不普遍,但也並非沒有。

  美國高校每年大約授予6萬個博士學位。然而,高校中並沒有如此多的教學科研崗位給這些畢業生。

  約5年前,美國有個統計稱,大約隻有41%的博士才能在高校找到長聘教授崗位。有些專業領域好找工作一些,有些則比較差。

  有報告稱,2009—2010年間,美國大約有816名政治學博士畢業,其中49%的人找到了長聘崗位工作。這個比例算是高的,因為有些專業的博士找到工作的比例很低。

  那麽,沒有找到教學科研崗位的博士怎麽辦呢?很多人成為了作家、圖書管理員、社會工作者等,當然,也有人到中小學去任教。

  據5年前的一個統計,全美有博士學位者到公立中小學去任教者不到1%。但這種情況在私立中小學中就有所不同了。

  在美國的知乎(Quora)上有人詢問:為什麽常青藤盟校畢業生願意到高中去任教。有人曬出了自己教師出身的清單:我的9年級拉丁語教師——哈佛;9年級英語教師——哥倫比亞;12年級英語教師——耶魯……雖然這裏並沒說是博士,但確實有私立中學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12%。

  《美國高等教育紀事》早在世紀之交的2000年就刊登過一篇文章,講到博士到私立學校任教的故事。

  阿拉巴馬州著名的公立大學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有一位副教授沃茨尼亞克(Peter
Wozniak)就選擇離開自己的長聘教授崗位,轉而到當地的一所私立高中任教。此後不久,這位教授的兩位同事也步其後塵到該校任教。

  回看這些選擇離開大學而到中小學去任教者的理由無外乎幾種。首先,他們對現行的教育體製不滿,學生厭學,教學質量普遍下降;其次,中學所開出的薪水遠遠高於他們在大學的收入,這一點甚至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再次,高校的教學科研壓力,讓一些不願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選擇逃離。

  當然,到中小學(特別是私立學校)任教去的理由可能各有不同,但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在美國並不少見。

  博士到中小學任教,事關教育公平嗎

  在由博士到中小學任教所引發的話題中,媒體談論最多的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個極為複雜的問題,當然值得全民關注,但若認為博士到中小學任教會影響到教育公平,我個人覺得理由並不充分。

  因為高學曆者到中小學去任教,畢竟還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否則也不會成為新聞的熱點。

  高學曆者到諸如深圳這樣經濟發達地區的中小學去工作,從表麵上看,會比其他地區中小學的師資資源更為強大,但就實際情況與教學效果來說,差異不會很明顯。

  一來,無論從國家層麵,還是從各級地方教育部門來說,調配與調控中小學師資資源,采取各種措施減少和平衡各地差異是大勢所趨,尤其對地方教育部門來說,更是工作中的重點所在。二來,單就中小學的教學內容與實踐來說,高學曆或者是否名牌大學的博士,並不比其他教師占優,也不會產生特殊的差異,要知道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可能遠勝一位新入職的高學曆者。

  高薪延攬人才之所以會引發熱議,究其因,還是教師工資待遇不盡如人意。

  其實,單就深圳地區而言,30萬的年薪並不算高,如果不提深圳城市的吸引力,單單是這樣的薪水額度就吸引了來自北師大、北大、清華、人大等名校的研究生——當然,如果他們真的隻是因為這份所謂的高薪而去的話——那麽,我們一點都不難想象其他地區的中小學教師收入的實際情況是多麽缺乏吸引力!

  博士:“要不要”到中小學任教

  我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博士該不該到中小學去任教》。這當然是站在外人的角度,試圖客觀地去看待和評價博士的選擇。如果我把題目改為《博士要不要到中小學去任教》,則就是站在博士的角度,希望從他們的主觀角度看待這種人生選擇了。其實,“要不要”和“該不該”確實是我們看待這類問題的兩個必需視角。

  從博士“要不要”去中小學任教的角度看,我覺得至少有兩方麵的因素需要加以考慮。

  首先,博士是否自覺自願去。如果一位博士自覺自願到中小學任教,那麽,無論出自何種原因,一切都應取決於博士個人。如此一來,無論外人有多麽正當的理由,都不能幹涉博士個人選擇的自由。

  其次,博士的選擇很多時候與其所學專業有關,對於專業限定所造成的擇業定向性困難,人們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比如,人文學科的博士較難拿到令博士滿意的工作合同。這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他們選擇人生道路的自由。

  11月17日,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成立20周年慶典,該院著名院友、教育家俞敏洪先生在典禮上做演講時,提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他說自己到緬甸去考察,應邀到我國駐該國大使館去演講;當時他詢問聽眾:有沒有來自北大的。其中有七八人舉手,他很驚訝,說這麽個小國怎麽會有這麽多北大人?他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學的都是緬甸語,去不了其他地方。當然,這可能是個玩笑,但也說明了所學專業可能影響人的就業方向。

  雖說從博士的個人角度來看,“要不要”隻是個人問題,但站在外人角度,“該不該”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應該加以討論的問題。

  博士:“該不該”到中小學任教

  在對博士到中小學去任教的熱點討論中,我注意到一個最被人忽視或者未見到有人討論的問題是:博士到中小學任教,能發揮他們的學術水平嗎?在美國知乎(Quora)上,也有人直言不諱地提問:博士到高中任教浪費了麽(Is
it a waste for a PhD to teach high school)?

  我們都知道,一位博士在中國的誕生,一般是要經過從大學到碩士再到博士少則十年多則十餘年的學術訓練才能出爐的。

  就此而言,一位博士畢業,單就其所受的學術訓練而言,走上學術道路,發揮專業特長,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也名正言順。反過來說,對於學術型博士來說,如果未來不從事學術研究(這裏是一種廣泛意義上的推論,而不是狹隘的理解。隻要從事與任何學術研究相關的工作,哪怕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並不相同,也不能算是完全離開了學術研究),那麽對於他所經曆的常年的專業學術訓練來說,實在殊為可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確是一種資源浪費。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中小學特別是中學怎麽就用不到學術研究呢?博士在這裏依然可以發揮自己的學術專長啊!這我自然相信。

  但我想舉個反例:如果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的中小學教師都是本科或者碩士,以這樣的學曆為主的教師隊伍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國家與社會所賦予他們的責任,那麽這就基本可以證明,對於中小學教育由他們這樣的知識儲備者(當然他們也要在工作中進一步學習)就可以勝任了。

  如果這一論斷正確,我們其實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對於博士來說,中小學教育很難真正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不是不能,而是中小學教育的內容與實踐可能並不需要。

  說到博士到中學任教,我這裏有一個實際案例。

  上世紀末,一位我在南京大學讀博期間的同學,博士畢業之後先到了上海一家名校工作,但因為當時所在高校無法解決其夫人和孩子的戶口等問題,轉而到了一家中學。這所中學不僅可以解決他夫人和孩子的戶口問題,還提供住房等優惠條件,當然,中學的工資也遠遠高於他之前所在的高校。

  但他後來跟我說,當初,他絕不是衝著這高工資而去的,隻是想“曲線救國”。等到合同期滿,他選擇了合理合法地離開。他離開的理由很簡單:中學沒有學術環境,以教學為主。因此,他再次回到了大學。不久就升任了正教授,還擔任了所在高校一所學院的院長。在新的崗位上,他事業風生水起,盡情地發揮著才華。

  當然,任何個案都很難說明一個普遍的道理。但從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如果一位博士心懷學術的初心,那麽,無論是權宜之計還是“長遠打算”,最終還是要回到學術道路上來。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能夠像我這位朋友那樣因為其出眾的才華與合適的崗位而迅速返回到學術道路上闊步前行,這樣的案例真不多見。人生的道路一旦走岔,要想拐回來其實很難很難。

  我這裏並不是反對博士到中小學任教,隻是提醒博士要慎重選擇,社會各界要更加清醒並理智地看待這一現象。

好看新聞|時事與歷史:“哈佛博士入職深圳街道辦 當事人已任區科創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