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神传文化 : 善心化人

20190412032953129

在當今的社會裏,如果有人跟你說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是不是聽起來感覺像是讓你當傻瓜一樣?所謂「人善被人欺」已經成了普遍被接受的概念了。其實這正是社會整體道德下滑,觀念發生很大偏移所致。然而在一個認為「道德值多少錢」的現實社會裏,你我他卻時時都在其中承受著道德下滑帶給我們所有人的苦痛。那麼善到底有什麼意義?善的力量又有多大?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就來講講古人是如何與人為善的。

【善心寬恕】

江蘇嘉定人王鳴盛是乾隆甲戌年榜眼,官至內閣學士。在家閑居時,有一天,一個無賴喝醉了酒,到王鳴盛的家門口破口大罵。守門人看不下去了,費了好大勁兒才制止住他。

第二天,無賴酒醒了,他的母親拉著他到王鳴盛家中請罪,王鳴盛根本沒當回事,笑著道謝說:「昨天你是喝醉了,我不怪你,只是以後不要再喝醉酒亂罵別人,否則早晚會遇到災禍的。」

這個人回去後,從此戒酒終身,再也沒有惹出過什麼麻煩。

王鳴盛如果對無賴醉漢嚴加責罰,那樣只會造成怨恨,而王鳴盛以一句真心為他好的勸慰之語,令那人從此改邪歸正,這就是善心和寬恕的力量吧。善心和寬恕能真正的改變和感化人,是避免怨恨和矛盾的良方。

第二個故事。陸玉珍是錢塘人徐印香的妻子,她生性仁慈嚴正、有雅量。家中有兩個婢女,一個叫來喜,一個叫來慶,陸玉珍對她們非常好,衣食週到,偶有疾病,總是盡量幫助醫治,晚上還在燈下教她們識字讀書,即使偶然有過失,陸玉珍也只是呵斥教育而已,從沒有鞭撻過她們。

有一天,準備吃午飯時,婢女來喜端著湯送了進來,結果一不小心將碗摔在地上,熱湯撒到了陸玉珍的手上和衣服上,來喜害怕受到責罵而哭了起來。陸玉珍平靜自然的對她說:「衣服髒了不值得可惜,還可以洗乾淨嘛。手痛過一會兒也就好了,碗碎了更算不上什麼了,況且這只是你的無心之過。」說完,仍極力的安慰來喜,一點都沒有責怪的意思。

犯了過失沒有遭到惱怒的責怪打罵,反而受到極力的撫慰,有幾個人遇到這種事會不被感動和感恩呢?相信婢女來喜一定會自己反省和改正過失了。

【善心化人】

前面這兩個故事講的是善心和寬恕。第三個故事是這樣的:清朝時,某地有個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富而好德。有一年除夕夜,他準備到正屋出席家宴,兩位奴婢在前面執燭領路,走過院落中時,老者一抬頭發現樹上有人,於是便停住腳步,讓奴婢放下蠟燭拿來點酒菜,又找了個藉口將家人都打發走,然後對著樹上說:「樹上君子,這裡已經沒有外人了,趕快下來吧!」樹上的人聽了嚇的幾乎掉下來,老者說:「你不要害怕,老夫怎麼忍心抓你呢?」

這人下來後,跪在地上磕頭稱死罪。老者一看,這人原來是鄰居,於是請他過來邊吃邊聊,隨即問他都需要些什麼,鄰居哭著說:「我家有老母,遇到年荒,已經過不去年了,想到老人家向來很富有,所以做了這種卑劣的事。今天老人家不追究我的罪,我哪敢有其他的奢望呢?」說著又痛哭了起來。

老者說:「我不能賙濟鄰居,以至讓你做出這種不好的事,這都是老夫的過錯,現在你吃飽飯,我再給你三十兩銀子,過年之後,你可以做點小買賣,這樣就可以度日了。不要再做這種事了,換了別人不會饒恕你的,而且這是陷你母親於不義。一旦成為盜賊,就永遠不能洗清了!」

鄰居吃飽飯後,老者給了他銀子,又用布包裹了些食物給他,把他送到牆下,對他說:「這些回去給你母親吧。你仍舊從這裡出去,不要讓我的家人知道,我也永遠不會對別人說的。」

鄰居回去後改邪歸正,在老母親去世後,他出家為僧,一心苦修,成了西湖靈隱寺的方丈。老者去世後,這位鄰居千里趕回來赴喪,並且自己將當年的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將老者的善行遠播。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善化人心的力量。

【善良大度為人著想】

再講一個善良大度,為人著想的故事。

北宋人張知常,為人善良,而且寬宏大度,凡事為人著想。

張知常在太學的時候,家裡託人帶給他十兩金子。同宿舍的人趁張知常外出時,打開箱子,把金子拿走了。

學校的官吏召集同寢舍的人進行搜查,結果搜到了金子。張知常認為如果承認是自己的,那麼此人必將受到責罰,況且其在眾目睽睽之下必將深感羞恥,無地自容,於是說道:「這不是我的金子。」

同寢舍偷金子的人被張知常的善良感動了,於是趁夜晚將金子放在衣袖中還給了張知常。張知常知道他很貧困,便送了一半金子給他。

人們都說張知常送人金子,這是人們容易做到的;但找到被偷的金子卻不認,這是別人所做不到的。這其實是說,張知常能夠這樣一心替別人著想,這是很多人所做不到的。是啊,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善心,如何能完全無私的為他人著想呢?這是善的又一層境界吧。

前面的故事講的都是與人為善,那麼善能給自己帶來什麼好處呢?其實善有善報的故事我們已經講了太多了,今天再講一個「一善除疾」的故事。

【一善除疾】

清朝時,無錫縣東門克寳橋上住了一位老翁,因為長年患有膈症,因此鄰里都稱他為膈翁。

有一天,膈翁到茶館去,偶然拾到一個包裹,打開一看,裡面全是金銀珠寳。膈翁心中暗想:「我都是快要死的人了,哪裡用得到這些東西。」便沒有拿回家,而是坐在那裡守著等候失主。

過了一會兒,只見一老婦踉踉蹌蹌的來到這裡,一邊哭著一邊好像在尋找什麼。膈翁上前問明原因,將包裹還給了她,老婦千恩萬謝的走了。

膈翁回到家中,忽然目眩噁心,隨即吐出了一塊硬痰,堅如牛皮。從此以後,他的膈症就痊癒了,而且後來享高壽而終,家道漸起。

膈翁因為一念之善而頑疾頓消,家道興起,這就是人們說的「天祐善人」和「善有善報」吧!難怪中國的老人們總是訓誡兒孫:「為人要多行善積德,這樣才能得福報、迎吉祥。」這的確真實不虛啊!

那麼要如何做善事做善良人呢?最後一個故事說的是葛繁行善積大德。

【葛繁行善積大德】

宋徽宗大觀年間,有一個讀書人於京城的一店舖中,看見一雙靴子,好像是他父親出殯時所穿的那雙靴子。他問店主。店主說:「昨日有一做官的人經過這裡,要我幫他修理靴子,稍後他會來拿。」這位讀書人便站在那裡等待。隔了一會兒,有位騎馬的人,果然下馬來拿靴,讀書人一看此人正是他的父親。

他的父親拿了靴子便要走,兒子在後面拚命追喊:「父親,您怎忍心不說一句話來教我嗎?」父親回頭告訴他:「你做人要像葛繁。」兒子又問:「葛繁是誰?」父親回答:「他是鎮江的太守。冥司都設了葛繁的像燒香禮拜。」說完,人便不見了。

這位讀書人便前往鎮江拜訪葛繁,並告訴了他這件事。同時請教他平常如何修養自己?葛繁回答:「我很努力的在做善事,有時一日做四、五條,多的時候甚至一、二十條。至今做了四十年,從未間斷。」

這位讀書人便問他是如何行善的呢?葛繁指著坐椅中間的踏子說:「就如這踏子擺得不正,恐會妨礙別人的腳,我就把它擺正;假若別人口渴,我就順手拿一杯水給他,這些都是利益別人的事。很小的言語及動作,都可以有利益別人的地方。從達官顯貴至乞丐,都可以做善事。但是要持之以恆,才能見到好處。」

葛繁最後得以高壽坐化,子孫富貴不絕。

古語云「勿以善小而不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就要常懷善心善念,才能看到可為的善行,堅持下去,你就能感受到什麼是「天祐善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