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ostco和拚多多的“價格遊戲”:如何讓人“錯覺”便宜(圖)

美國杜克大學的行為經濟學教授阿雷利研究表明:“記憶價格”遮掩了人類不準確的價格判斷力。

假設讓消費者猜測一瓶洗發水的價格,他會努力回想從前購買洗發水的價格,或是他看見廣告裏的洗發水賣多少錢,然後根據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做調整,得出一個差不多的價格。

我最近在研讀零售電商專業書籍《無價:洞悉大眾心理,玩轉價格遊戲》,本書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高材生、兩次獲得普利策獎提名的美國超級暢銷書作家:威廉・龐德斯通所著。

在分析Costco和拚多多時,我一直強調一個核心理念:消費者本身會形成價格印象,零售電商企業可以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和經營策略讓他們認為“價格便宜”並從中獲利(也就是“記憶價格”效應)。

許多零售電商平台正是基於這樣的“記憶價格”進行定價和“價格歧視”,並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消費者卻全然不知甚至樂在其中。Costco“價格真便宜”的陳列規則

Costco(在中國上海首店的中文名:開市客,原來的音譯為:好市多)是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製倉儲量販店,於1976年加州聖迭戈成立的Price
Club,七年後華盛頓州西雅圖成立的好市多,在2009年是美國第三大、世界第九大零售商。

目前好市多在全球七個國家設有超過770多家的分店,其中大部分都位於美國境內,加拿大則是最大國外市場。

這些實體店分布遍及八個國家,18年全年營業額超過1000多億美元,為超過6200萬的會員提供服務,續費率高達88%。

這家會員製零售商之所以被全球零售業者學習和膜拜,在於它不是依靠商品賺錢,而是通過“會員費”獲得高額利潤。

558a82ba1ee941a6d1dfb5214b2cefb2

2019年8月27日,Costco在上海開業,由於購買人數過多造成交通癱瘓,不得不中止營業。

對於Costco的經營策略和商品策略本文暫不深入分析,隻從開業當天有媒體朋友在現場,通過電話采訪我關於店內的商品陳列,分析其與“記憶價格”效應的關係。第一個疑問:為什麽一進門Costco擺放著的是LG雙門冰箱,該產品的價格比電商平台便宜近400元。

首先,家電屬於我在《零售電商行業中“品類和時間”的消費頻率》一文中提到的“年頻”品類。

也就是說,Costco進門讓消費者看到的LG雙門冰箱消費頻率很低,大部分(預估80%以上)的人根本不會因為它價格比電商平台便宜而購買,卻讓進店的大多數消費者有了“記憶價格”,並形成“Costco果然比電商還要便宜”的“價格初印象”。

當然,要形成這樣的“價格初印象”,首先該產品需要是知名品牌,最好還是國際知名品牌、單價要高、差價能形成更加強烈的“價差記憶”。(差400元顯然比差40元的價差記憶更強烈)

零售商在陳列形式上形成“低價”的第一個公式:低頻品類+知名品牌+高單價。

13050159c67672fc79b31f2e4b9a2777

第二個疑問:再往裏走,就出現了Costco自有品牌的日用品產品,這些產品並不知名,怎麽定義低價呢?

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品類主要以日用品為主,核心原因在於這些品類在生產工藝和原料方麵隻要做非常小的調整,就會出現非常大的價差。

這些品類的比價邏輯和知名品牌的相同規格對比。日用品屬於“周頻或月頻”的高頻產品,消費者(家庭主婦、大媽們為主)對這類商品的規格和價格了然於胸,她們大都以“規格”為主要指標進行比價。

例如:24包120抽3層的清風抽紙在電商平台秒殺價是57.90元,會對比同樣或相近規格的Costco自有品牌抽紙,假設為49.9元。這樣再次形成“價格真低”的“記憶價格”。

同樣規格的Costco自有品牌的抽紙為什麽能比清風抽紙低這麽多呢?這個涉及的因素就很多了:自有品牌沒有宣傳費用、配送到Costco單店成本也低(另外哪怕是多店,也比清風的全渠道成本要低)、抽紙做得稍微薄1毫米等在原料和工藝上做出特別細微的調整。

零售商在陳列形式上形成“低價”的第二個公式:高頻品類+自有品牌+原料/工藝細微差異。第三個疑問:再往前走就是超低價的茅台酒,為什麽是這個產品?

這個和第一個疑問是一樣的,隻不過不是放在店門口,是因為對於大部分消費者來說,酒的“消費頻率”屬於“月頻或季頻”的“中頻”品類。

這樣的知名品牌“中頻”品類放在最裏麵一方麵能夠造成一些購買難度,另一方麵繼續強化“價格真便宜”的“記憶”。

在低價茅台酒的旁邊則是Costco有名的“日頻”品類產品——麵包。消費者走到這裏,要麽什麽都沒有買,要麽買了自有品牌日用品和搶到了茅台酒。無論什麽情況,“價格真便宜”的記憶已經被大大強化了。

b398effc6c9496ba2675eb408901f377

而麵包這樣的非標品已無法快速清晰地比價,消費者到這裏大多數情況下也不想再比價了,開始簡單通過“記憶價格”進行價格判斷,麵包的“記憶價格”則來自麵包或甜品店裏的價格。Costco的麵包在此時此地變得“又便宜又好”。

如果消費者在此時此地什麽都沒買,心理上會覺得已經花錢辦了卡還好不容易逛到這裏,基於“補償心理”,就會買這些對於Costco來說“利潤很高”的麵包類產品;對於買了自有品牌的日用品和茅台酒的來說,購買這些產品的可能性同樣非常高。

當然,由於是媒體記者根據他看到的陳列向我提出的一些疑問,所以隻是簡單根據這些描述,結合我對“記憶價格”效應和“消費頻率”的研究做些粗淺的分析。拚多多包郵的“低價”秘密

拚多多的創始人黃崢曾說過要做中國的“Costco+迪斯尼”,迪斯尼好理解,就是要好玩,所以拚多多開創了電商平台有小遊戲的先河。

544b172e5b2b21b0a44614948d8338fd

那麽Costco的“低價”在拚多多怎麽被踐行呢?

首先,通過我對Costco上海首店的陳列分析,還有個重要的結論就是:不僅要低價還要能賺錢!

拚多多現在仍然處於擴品類瘋狂補貼巨額虧損的階段,未來能不能賺錢本文暫時不分析,我先來分析拚多多是如何製造“價格真便宜”的“記憶價格”的。

線下零售商通過陳列和品類的方式實現了這個目的,拚多多則是通過“包郵”來實現的。

在拚多多創立的五年前,中國電商已經發展了十多年,至少中國有3、4億人對於快遞費有著強烈的“記憶”。

幾個億的消費者通過電商平台對“快遞”這種“商品”形成了“記憶價格”:江浙滬、同城、西藏/新疆/青海等快遞費多少錢,幾個億的消費者心理有數。

個人寄快遞退換貨同樣成為常態,對快遞費有著非常強烈的“記憶價格”。

e3366a8a0ab07f848d0231c9865fb4b3

零售電商屬於“規模集約化”行業,也就是在某個部分通過網絡效應不斷實現超大規模,然後集約生產和提供服務,從而降低相關行業的價格並提高效率。

同城6元~8元、外省市10元~20元的快遞費是針對一個人或小公司寄快遞的價格,可是對於拚多多這種規模集約化的電商平台來說,一個單品如果能做到10萬單一天,幾乎所有快遞公司都願意1元~2元的價格為它提供服務。

哪怕是虧損,這些快遞公司也願意為規模訂單提供這樣的價格。

因為快遞行業屬於訂單驅動成本和效率的行業,一個小區或辦公樓送20單和100單的固定成本幾乎沒有區別, 單量越多能降低單位成本。

也就是說20單和100單一天的人工成本都是100元,20單的單位成本是5元,100單的單位成本則為1元。

那麽100單量的情況下,快遞公司可以接20單甚至50單虧損件,仍然能夠賺錢。

拚多多上9.9元包郵的兩斤蘋果,在消費者形成的“價格印象”是這樣的:“蘋果相當於白送,畢竟快遞費用都不止9.9元呢”。

這就是快遞的“記憶價格”在起作用,於是拚多多成功實現了“價格真便宜”的強烈記憶。

可事實是:9.9元包郵的兩斤蘋果,快遞費隻需要1元,一斤蘋果的單價高達4元。我去永輝超市比過價,拚多多很多商品每斤的單價和永輝一樣甚至要高。

當然,這裏最重要的還有“低客重”,也就是說不要一下子賣5斤10斤,而是1斤、2斤、3斤為主,這樣單價也能夠降到“快遞費”的“記憶價格”區間。

電商通過包郵形成“低價”的第三個公式:低客重+低單價+非知名品牌+服務價格記憶。

我對拚多多對標Costco形成的“記憶價格”研究並得出的公式對於農產品(生鮮品類)是成立的,因為這些品類沒有知名品牌,定價體係和“記憶價格”基本由超市一直在主導。

隨著拚多多開始向其它品類擴張,許多品類都有“知名品牌”,他們本身有著嚴格的定價標準和利潤範圍,並且許多還是高單價,快遞費用的服務價格記憶在這些品類和品牌並無法形成非常好的“低價”印象,如果隻是拚多多的補貼在起作用,很可能最終就賺不到錢。

907395012e52f2175dddd5827f18b457

拚多多現階段以這個“低價”邏輯,然後高額補貼擴品類的做法並形成更大規模,希望最終形成大幅盈利的方式,從第三季度財報發布以來的股價表現來看,投資人顯然信心不足。

其次,拚多多作為開放式的電商平台,目前在技術架構和運營體係仍然不夠支持多品類的購物習慣:如前台的關聯銷售/購物車、商家中台的買贈/關聯銷售/多樣促銷等功能的缺失,也讓投資人不無擔憂其發展前景和停止補貼之後的“複購”表現。

關於這些影響資本市場的部分,本文就不再展開分析。

最後,一起再來複習一下“記憶價格”效應:

假設讓消費者猜測一瓶洗發水的價格,他會努力回想從前購買洗發水的價格,或是他看見廣告裏的洗發水賣多少錢,然後根據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做調整,得出一個差不多的價格。

還有我根據“記憶價格”效應總結的三個零售電商“低價”公式:

第一個公式:低頻品類+知名品牌+高單價。

第二個公式:高頻品類+自有品牌+原料/工藝細微差異。

第三個公式:低客重+低單價+非知名品牌+服務價格記憶。

華客網:Costco和拚多多的“價格遊戲”:如何讓人“錯覺”便宜(圖)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