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59. 連續吹掉阿根廷進球,這是什麼「黑科技」?

11 月 22 日晚上,球迷再次為阿根廷哭泣了。

在當天晚上進行的世界盃小組賽 C 組首輪比賽中,阿根廷隊 1:2 不敵沙烏地阿拉伯隊,爆出了本屆世界盃開賽至今最大的冷門。

11 月 22 日,2022 卡達世界盃足球賽 C 組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在這場比賽中,阿根廷隊除了打進一粒點球外,有三粒進球因越位全部被判定無效。而首次引入世界盃的半自動越位判罰技術在這一過程中 ”
戰功赫赫 “。不僅如此,阿根廷隊全場比賽總計被吹罰了 10 次越位,刷新了 2018 年
VAR(視頻助理裁判)引入世界盃后,單場比賽中越位判罰次數的新高。

阿根廷隊用一次次的跑動、衝刺,為球迷反覆講解了什麼是越位,也讓觀眾見識到了半自動越位判罰技術的 ” 火眼金睛 “。

11 月 22 日,阿根廷隊球員勞塔羅(左)在比賽中挑射破門,之後進球因越位在先被判無效。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要理解半自動越位判罰技術的厲害之處,首先要清楚越位判罰的難度。北京體育大學中國足球運動學院教師、國際級足球裁判員艾堃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通常來講,越位規則要求進攻方隊員在傳出最後一腳球的同時,最後一個接球的進攻隊員的身體有效部位,不得超過防守方距離本方球門第二近的隊員(距離第一近的通常為門將)的身體。

聽不懂不要緊,簡單來說,它要求裁判在做出一個準確的越位判罰時,要在最後一腳傳球的一瞬間,釐清傳球隊員、接球隊員和防守隊員三者身體之間的位置關係。球員和足球時刻都處在高速運動中,要在電光石火間做出準確判罰,這對於人眼來說極具挑戰。

為了避免裁判肉眼觀察不準確造成的誤判,國際足聯在 2018 年將 VAR 引入世界盃。在國際足壇普及 VAR
的這幾年,誤判雖然大大減少,但球迷們的不滿卻一點沒少。動輒數分鐘的判罰時間、吹毛求疵的判罰尺度等問題都屢遭球迷詬病。為了改進 VAR
的不足,國際足聯在本屆世界盃祭出了更厲害的 ” 殺手鐧 ” ——半自動越位判罰技術。

該技術的運行路徑可以拆分為兩個關鍵步驟。

首先,要確定進攻隊員最後一腳傳球的時間。這主要依賴於本屆卡達世界盃的官方比賽用球 ” 旅程
“(Al Rihla)。其內置的慣性測量單元(IMU)感測器在數個柔軟支架的支撐下被放置在了足球內部的正中心,能夠以每秒 500
次的頻率向決策中心發送足球的運行數據。國際足聯技術與創新總監約翰內斯 ·
霍茲米勒表示,該感測器可以實時發送足球在多方向運行上的加速度信息,系統將根據足球加速度的變化,自動判斷出足球離開進攻隊員腳部的精準時間。

圖源:adidas 官網

隨後則是關鍵的畫越位線環節,布置在體育場屋頂下方的 12
個專用跟蹤攝像頭將運用視頻動作捕捉技術,跟蹤每個球員身體上的 29 個與越位有關的身體部位,形成 29 個數據點,以每秒 50
次的頻率,將有關該部位的位置、時間等信息數據發送至決策中心。

最後,系統會將足球傳回的時間信息和攝像頭跟蹤得到的球員肢體位置信息進行整合、計算,得出供主裁判參考的判罰結果。

圖源:國際足聯官網

雖然過程聽起來有些複雜,但只需要 3 到 4
秒,裁判就可以得到一個由系統計算出的精確結果。而如果最終主裁判決定採納該結果,系統就會通過運動員身體上採集到的數據,藉助 3D
人體姿態重建技術,自動生成一段 3D
動畫。該動畫將以最佳視角詳細畫出越位線的位置以及越位球員在接球時身體各部位的位置,並在體育場的巨型屏幕上及轉播畫面中播放,讓球迷們對判罰心服口服。

圖源:國際足聯官網

必須強調的是,半自動越位判罰技術雖好,但最終的判罰決策權仍在主裁判手中。國際足聯裁判委員會主席皮耶路易吉
· 科里納反覆強調,該方案之所以命名為 ” 半自動越位判罰技術
“,便是因為其只能為主裁判提供是否越位的參考結果,而並不做出最終判罰。換句話說,主裁判也可以不採納它給出的參考結果。

艾堃也表示,在進行越位判罰時,助理裁判員不僅要根據客觀事實做出判罰,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還需要其根據規則對比賽發生的事實進行主觀判斷,”
比如處在越位位置的進攻隊員雖然沒有接球,但其是否干擾了對方隊員、是否參與了進攻、有沒有通過移動來干擾對方隊員處理球等,這些判罰涉及到對於比賽的深入理解,機器暫時無法做出完全準確的判斷。”

圖源:國際足聯官網

但也有球迷已經忍不住開始吐槽該技術過於準確的結果正在 ” 殺死 ”
足球比賽的魅力。進球后球員不能立刻慶祝,球迷也不得不反覆觀看回放,猜測進球是否有效。作為一項全新技術,無論球迷還是比賽參與者,都仍然需要時間去適應。但公平作為體育比賽的應有之義,我們從來都不應該放棄。如今,技術的飛速進步,正在幫助我們無限靠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