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常戴口罩、勤洗手帶來3大副作用 醫師教你應對

  • 健康

mask handwash sideefect 1630574431

為防範武漢肺炎疫情,長時間戴口罩和頻繁的洗手,也帶來口罩痘、濕疹、手部皮膚乾裂等「副作用」。

為預防武漢肺炎,無論是民眾自發或是學校和公司要求,戴口罩、勤洗手的人越來越多。但長時間戴口罩和頻繁的洗手,也帶來口罩痘、濕疹、手部皮膚乾裂等「副作用」。別擔心,中西醫教你正確應對。

防疫下的「另類災情」:口罩痘、濕疹、皮膚乾裂

京硯聯合診所皮膚科院長蔡逸姍表示,她的門診在過完農曆新年後,因戴口罩引發皮膚病的患者增加了5成。其中,冠軍是口罩痘,亞軍是臉部濕疹,都是長時間戴口罩造成的。

口罩痘的外觀和一般痘痘沒有差別,但長痘的部位在口罩覆蓋範圍內,以及口罩的四個邊角、耳掛繩等容易與臉部肌膚摩擦的位置。部分患者原先臉上不長痘,戴口罩後才冒出來;另一部分患者原本臉部痘痘就已經很嚴重,長期戴口罩後導致癥狀惡化,對治療也是雪上加霜。

蔡逸姍解釋,「人們呼出的氣體溫熱、潮濕,戴口罩時,這些吐氣會悶在口罩里,等於臉部皮膚上有電暖爐一直在烘烤,加上摩擦因素,會引發口罩痘。」尤其N95口罩更悶熱,更易致痘。當年SARS風暴期間,蔡逸姍正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生,她發現很多戴N95口罩的醫護人員臉上都長了一圈痘痘。

另一種常見「口罩癥狀」臉部濕疹,表現為口罩覆蓋的部位變得又紅又癢,並出現脫皮。患者若忍不住去抓,會產生傷口。很多人同樣是戴口罩後開始起疹子,或癥狀加重。

因頻繁洗手造成濕疹、皮膚乾裂的問題,也在近期大幅增加。蔡逸姍的許多患者因從事餐飲業、便利商店等服務業,店家規定換口罩前要先用酒精噴手消毒,造成手部出現類似富貴手癥狀:皮膚又干又粗、甚至龜裂。

京水堂中醫診所院長陳家駒的門診,也出現了「受害者」。其中一名患有手部濕疹的患者,原本經過兩個星期的中藥調理治療已逐漸恢復,但因防疫需求,公司要求頻繁使用酒精消毒、加強洗手,加上氣溫驟降讓皮膚更乾燥,使他的手部濕疹再度惡化。

口罩下別化妝、少塗保養品

當肌膚開始出現狀況,例如戴口罩處已冒出1、2顆痘痘就要留意。蔡逸姍建議,當發現臉上冒痘時,不要自己亂塗藥膏,應尋求醫生治療,以免癥狀惡化。

陳家駒表示,中醫通常使用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藥方,來減少發炎、幫助皮膚組織修復,進而改善濕疹。

針對長時間戴口罩引發的肌膚問題,兩位中、西醫師都建議戴口罩的地方不要再化妝,因為彩妝加上口罩的悶熱,會使肌膚狀況更嚴重。例如百貨公司專櫃小姐的彩妝通常較濃厚,加上現在要求戴口罩上班,更容易產生肌膚問題。

同時要簡化塗抹保養品的流程,避免皮膚過度滋潤。屬於敏弱肌膚的民眾,臉部保養太濕、太干都不行。乾燥肌的人適當保濕即可,油性肌膚的人須使用清爽型保養品。

陳家駒提醒,摘除口罩後,也要做好臉部清潔,避免皮膚油膩出汗,滋生細菌。

護手霜、濕疹藥膏若同時用須間隔時間

不論中、西醫,都建議濕疹傷口發炎處要減少過度清潔刺激,但在防疫需求無法避免頻繁洗手、酒精消毒的情形下,手部保養就格外重要。

洗完手後,可視情況擦護手霜。特別是皮膚癥狀嚴重,手部皮膚乾裂且觸痛者,建議每次洗完手都做好保濕。

正在使用濕疹藥膏的人,若睡前擦護手霜保養,建議先塗抹藥膏,等5~10分鐘肌膚吸收藥膏後,再擦護手霜。

關於保養品與藥物的塗抹順序,醫學界有不同流派的聲音,但都建議兩者要有時間間隔,以免互相影響。蔡逸姍提醒,如果用凡土林保濕,則一定要先上藥再擦凡土林,因凡土林有鎖水、屏蔽作用,會阻隔肌膚吸收藥物。

中醫的紫雲膏能滋潤並修復乾裂、脫皮肌膚,可用於乾性濕疹,但若已發炎就不能使用。陳家駒表示,市面上流通的紫雲膏因製造來源不同,成分也有所不同,對濕疹傷口產生的效果可能也不一樣。民眾最好先仔細詢問製造方的建議使用方式,且勿過度濫用。

洗手乳、肥皂優於酒精幹洗手液

「有患者對噴酒精已有了強迫症,幾乎能洗手就洗手」,蔡逸姍指出,如果有清水和肥皂或洗手乳,要以水洗為優先,不得已沒水可洗手時,再用酒精幹洗手。

她強調,用肥皂、洗手乳跟水正確清洗雙手非常重要,不僅可有效除掉病菌,水還有潤澤作用,使肌膚較不易乾燥。而臨床上酒精往往帶來較多的皮膚問題。(推薦閱讀:武漢肺炎消毒懶人包!這樣洗手才有效)

shutterstock 1032975388 e1580871885353

比起肥皂或洗手乳,酒精幹洗手液容易帶來皮膚問題。

手部清潔產品優先順序為:洗手乳>肥皂>酒精幹洗手。

洗手乳:有些含潤澤配方,可避免手部肌膚乾燥。選用中性、無香味的洗手乳,對手部的保護會優於肥皂。

肥皂:九成以上的肥皂屬於鹼性,去油力、去污力都很強。藥皂會使肌膚更緊繃。

酒精幹洗手液:具揮發、收斂、收乾的效果,引發的手部乾裂情況會比肥皂更嚴重。

肌膚出現狀況時避免吃「發物」

當皮膚出現過敏、濕疹等癥狀時,要避免食用會加重癥狀的食物,中醫稱其為「發物」。

陳家駒解釋,「發物」其實是所謂的「組織胺相關食物」,可分為三大類型:食物本身含組織胺、能促進組織胺釋出或影響組織胺代謝。

這三類食物都可能造成過敏體質患者體內的組織胺濃度升高,加重濕疹或過敏的病情。

常見組織胺相關食物包含:酒精類飲品、茶和咖啡等提神飲品、發酵食品、刺激性辛香料、柑橘類水果、奇異果等有毛水果、乳製品、巧克力、堅果類、甲殼與貝類海鮮等。

「像是有的人喝酒之後,患處會變的很癢。」陳家駒說,「濕疹患者在急性癥狀期,建議盡量避免攝取這些食物。」

如果暫時沒有急性濕疹癥狀,但是有濕疹體質的民眾,則是減少攝取即可。

其餘食物若不食用過量,一般不引起癥狀。但要多攝取水分與纖維質,並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依情況戴口罩、出門戴手套

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戴口罩成了許多民眾外出的必要動作。但醫生普遍建議戴口罩時間勿過長,需要時配戴即可,如此可以減少臉部皮膚癥狀或加快痊癒。

就台灣而言,由於目前疫情尚未在社區爆發,台灣衛生福利部指出:現階段不建議健康的人戴口罩。真正需要戴口罩的人為照顧病人的醫療人員、防疫人員,陪病、看病、探病會進出醫院的人,還有出現呼吸道癥狀和發燒的病人,及免疫力比較差的慢性病病患。

蔡逸姍指出,有民眾運動戴口罩、在家也戴口罩,但確實沒有必要這樣做,否則只會讓肌膚更糟。

除了減少戴口罩時間,她建議,若是戴棉布口罩要固定清洗,避免病菌留存。同時,也不要隨意使用藥或精油。有患者聽聞網路說法,稱某精油可防護疫情,便在口罩上點了很多精油。蔡逸姍提醒,精油如果碰到皮膚,反而會加重肌膚癥狀。

另外,預防武漢肺炎,防疫機構指出勤洗手是最有效、經濟實惠的方法。

若要避免洗手次數過於頻繁,陳家駒建議,工作需求必須反覆消毒清潔的民眾,可戴防水手套隔絕接觸,直接清潔消毒手套外部,即可達到遠離病毒細菌,同時避免直接傷害角質層。

蔡逸姍補充,防水手套較悶熱,不少人會對乳膠手套過敏,PE材質手套(俗稱手扒雞手套)又不透氣,因此除非職業必須碰水,可戴手套保護,一般民眾不用特別戴這類手套,以免產生不確定的皮膚問題。

shutterstock 1072253282

外出時戴透氣的戶外手套,可以減少洗手次數頻繁而引起的手部皮膚乾裂和濕疹。

外出時戴透氣的戶外手套,也是可行的方法。因為交通工具的扶手、公共場合的門把,都可能沾有病毒,戴手套可以直接避免接觸,同時減少洗手及使用酒精消毒的機會。

經歷三十多次疫情的著名科學記者勞里·加勒特(Laurie Garrett)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寫道,她在疫情期間,出門習慣戴上一副冬季的連指手套或戶外手套,在大眾交通工具和公共場所都不會脫下。在戴上手套之前,她會用肥皂和溫水徹底清洗雙手,並且每天徹底清洗手套,晾乾後再戴。

來源:大紀元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